书目

正楷名碑名帖导临: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内容简介

《真草千字文》是一件楷书和草书并举的作品,其中的楷书工稳俊美,并且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自由活泼的成分。用笔偏侧,起笔落笔锋芒毕露。临写时选用兼毫笔和不渗化的纸,起笔直人,简洁明了,横画要起收顿挫明显,撇捺画要舒展开张,提按转折要棱角分明,结字要紧凑,用笔自然放松,有行书笔意,强调节奏感,下笔要斩钉截铁,注意写出书卷之气。

作者简介

智永,生卒年月不详。生于南朝陈,后出家为僧,名法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后裔,为王羲之七世孙。隋初著名书法家,东晋王氏书法的正宗传人。工正书、草书。曾住绍兴永欣寺,闭门习书三十年不下楼,后声名远扬,求书者络绎不绝,以至于踏破门限,而以铁皮裹之,人称“铁门限”。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浙东诸寺。智永书法,“诸体兼善,于草书最优”。因此,张怀瓘称“智永章草、草书人妙,隶(楷书)入能”。智永是从南北朝到唐朝书法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唐初诸家,习“二王”者,皆受其影响。尤其,虞世南为智永弟子,为“二王”笔法的嫡传,在唐初李世民崇尚“二王”的风气中,作为帝师的身份,对初唐刚健、道媚书风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尽管对智永书法,后世有微词者,多评其精熟无奇,而不知变。但也有人以为那是“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苏东坡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永字八法”作为楷书用笔的基本法则,此一理论的形成,有人以为,即起始于智永。宋代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说:“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智永除书法作品《真草千字文》外,又有《题右军(乐毅论)后》一文传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