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蔡昉经济文选

内容简介

我于1956年9月30日生在北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基本上是与“文化大革命”重合的。高中毕业后到京郊顺义县插队近3年,于1978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并于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并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在农村插队时期的收获是实际体验了人民公社大锅饭的弊端,恰好大学专业又是农业经济学,既学了人民公社管理的课程,又学了对人民公社的反思和批判,因此较早地开始了对农业经济体制的研究。从专业训练的角度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农业经济学家。1985年至1993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是农村经济。在研究中我逐渐认识到,农村经济问题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但农业经济学只是一般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领域,因此,我开始尝试农业经济研究的规范化,并推动其与一般经济理论的合流,分别在土地制度、农村市场、农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规范研究。代表著作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改革》(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与科林·卡特、钟甫宁合著)、《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武汉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

蔡昉,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经济学会博尔德(Boulder)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国大学发展经济学研究院等做访问学者。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1988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研究生院人口学系主任,并于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理事长。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挂职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兼漕河建设管理部副部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球变化人文因素国际项目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曾任第七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等。1987年以来,一直兼任《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杂志编委,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季刊)》等杂志编委,《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多部,包括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独著《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中国流动人口问题》,主编系列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等。研究领域涉及农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经济增长、流动人口、劳动就业问题等,形成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与人文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特色。长期关注贫困问题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深人到最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了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各种咨询和课题研究;2003年3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就“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进行了讲解。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表彰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表彰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获国家级“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2008年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目录

丛书

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