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沉默权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本博士论文由绪论和四章构成,其中,每一章都由引言、正文和本章小结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沉默权的基本含义作了解释,指出沉默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既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拒绝回答权、指控手不被讯问的权利以及被告人在庭审中不作证的权利,也包括知情人的拒绝回答权和证人不自陷于罪的权利;狭义理解公指受到特定犯罪嫌疑的人和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来自官方的提问拒绝回答或者完全保持沉默的权利。英美法采广义理解,大陆法及日本法采狭义理解,两者的区别导源于刑事被告人的诉讼地位不同以及沉默权与自由任意性法则之间的关系不同。另外,沉默权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的研究侧重于狭义的沉默权。第一章对沉默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粗线条式的描述,揭示了沉默权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历史条件。第二章对主要法治国家沉默权制度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鉴于沉默权是一项富有争议的权利,文章第三章评析了英美两国关于沉默权的争论过程与争论内容,然后从理论上论证了沉默权的正当根据和诉讼价值,并对沉默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作了剖析。第四章将研究的重点由国外转向国内,首先论证了中国现行法对于沉默权的态度及其主要原因,然后结合理论界分歧意见,依次剖析了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就中国近期内应当建立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初步设想,并对如何创造条件建立和发展沉默权制度提出了初步设想。

作者简介

孙长永,男,1964年8月生,安徽寿县人。法学博士。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杂志主编。主讲课程:《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等。主要研究兴趣: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国际人权法。受教育和工作经历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12月破格晋升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副教授。1995年8月受原国家教委派遣,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进修,1998年1月回国。1998年10月至2001年8月,先后出访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1998年9月起,在职攻读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刑事诉讼法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7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晋升为法学教授,2000年度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10月起,任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生导师。2001年11月,受聘担任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2003年10月,受聘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录

在售商品

33家店有售 新书0家
7.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