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山路留痕

内容简介

: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描写一个上海知青从1957年下放,到改革开放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丰富经历。从上海到皖南,从南方到北大荒,从兴安岭回到最初的下放地,写出了各色人等在社会大变动时刻的种种表现,也写出了一代知识青年,在那个岁月里追求进步,追求知识,努力向社会奉献的心路历程。书中写出了一个五谷不分的城市青年,怎样在农民的教导下懂得生活,又怎样在劳动中体验了农民的艰辛。《山路留痕》文笔流畅语言生动,行文畅达,主题鲜明,颇具个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易于读者产生思想及情感共鸣。摘要:二、板桥翻上了天一九五七年的最后一天,船到皖江码头。
好像一到皖江就要考验一下我们的革命意志似的,一千两百名同学,被安排在一个偏僻路段的废旧仓库里。
地面上铺满了稻草,这是皖江地委给这批上海来的青年准备的床铺。吃饭就在场地上围个圈,边上是一大盆白米饭,中间放一脸盆菜,是土豆、卷心菜、大葱炒肉片的大杂烩。猛然间刮起一阵风,同学们也不管饭菜里混没混进沙子,胡乱将饭吃下了肚。仓库里没有电灯,一晚到天亮,手电筒的闪光此起彼伏,亮个不息。
第二天清早,各中队向各自所去的县城出发。静安区与新成区是一个中队,分配在石凌县,洪斌给我们带队。
一九五七年的中国,戴着贫油国的帽子。好得山区多的是木炭,客车后面背了个大水罐,用炭烧蒸汽来发动车子。我心里想着:这就是中国,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中国人自有变通的办法!随着我的感想,车子发出嘎嘎嘎的响声——显然,这是一辆老爷车。
山越来越密集,路也越来越弯曲。许多同学自出娘胎就没看见过山是什么样子,这下可让他们开了眼界。在同学们一片唏嘘声中,洪斌提议我发音带大家唱歌。
戈敬和的两条大辫还在我的脑海里晃悠,我发声唱道:“‘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预备——唱!”车厢里顿时响起了一片“十八岁的哥哥要把军来参”的歌声。
一路颠簸一路歌,一曲歌罢又一曲,打破了山湾里的宁静,也给开车的司机带来空前未有的欢乐。司机长着满脸的络腮胡,每听完一曲,就高声喊着:“再来一个!”上坡了,汽车嘎啦嘎啦发出异样的怪声——马力不足,汽车上不去。洪斌一声令下,男同学一窝蜂跳下车,走到车后边吼边推,一直把车推上坡顶。
随着司机一声“好——”大伙儿就像刚在游泳池里扎了一个猛子探出头来一样,感到无比畅意,欢呼着上了车。
又经过了几个这样的“推坡战斗”,车子终于在歌声里开到了石凌县城——大阳镇。
一进车站,爆竹声炸开了,列队欢迎的队伍挤满广场。
前面是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和中学生,后面是各机关干部和农民代表。

作者简介

:徐海啸,上海知青,1940年上海市五四中学毕业。1957年自上海来徽州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了五年公社社员。1961年被国家调用,先后在文化馆、农村小学和银行工作。自学取得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历。50万字的《徽州·祁门风俗》,2014年1月在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徽学研究成绩显著,获得黄山市徽学研究院研究员称号。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