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跨国公司管理(第2版)

内容简介

《跨国公司管理(第2版)》是国内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基础教材,论述跨国公司的管理。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跨国公司概述;跨国公司的理论与政策;跨国公司外部环境分析;跨国公司市场进入与开发;跨国公司全球资源寻求战略;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跨国公司国际财务管理;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管理;跨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跨国公司管理(第2版)》内容设计上突出跨国公司管理的特点,尽量减少与企业管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在各章融入中国跨国公司管理的内容;内容取舍紧密结合近年来跨国公司管理的发展状况。全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章均有案例研究、习题等,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企业界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阅读参考和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邹昭晞,女,1950年出生于江苏省市。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会科学院获经济学博士,2001年获批院津贴专家。兼任北京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市自然科学联合会与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产业战略、企业战略、跨国公司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规划与管理。代表作有:北京市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2014)、跨国公司管理(2013)、从规模到质量: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进程(2009)、北京“两带”产业集聚竞争力研究(2009)、企业战略分析(2001,2005,2008,2011)、公司战略经济学(2006)、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2002)、跨国公司定价系统分析(1999)等;独立出版专著、教材14部,在管理世界、改革、经济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40余篇;主持社会科学项目、北京自然科学项目、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30余项;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2003)、北京市第十二‘精彩内容:第二章跨国公司的理论与政策【学要点及目标】掌握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了解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与母国的作用。了解层面和国际层面对于跨国公司的政策与规。【核心概念】垄断优势理论区位理论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寡占反应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发展中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四动机理论“麦克杜格尔-肯普”模型“双缺”模型技术转让与扩散贸易与投资替代关系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经济安全东道国对跨国公司政策与规母国对跨国公司政策与规国际投资协定【引导案例】unctad呼吁各国采取新一代投资政策框架在全球经济危机8年之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动仍低于危机前的峰值,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将再次下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低迷的主要症结出在政策方面。具体体现在:全球投资政策缺乏协调;国际投资体制不断碎片化;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对应上述挑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组织呼吁各国采取“新一代投资政策框架”,将投资政策纳入发展战略,加强、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优化政策环境。杭州峰会在这方面也发挥了作用,承诺坚决反对投资保护主义,要求各国不新的保护主义措施,并要求贸发组织和经合组织定期发布成员国投资政策监测报告。(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6)【案例导学】企业为什么要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对于东道国与母国的影响如何?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构成了跨国公司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也成为各国对跨国公司行为进行控制的主要依据。本章将介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和母国的作用以及与国际间关于跨国公司的经济政策。节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对于企业为什么要跨国经营,为什么能够跨国经营,从亚当?斯密(adam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先驱者们的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已经为跨国公司的行为理论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遍及世界各地,并开始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对跨国公司行为理论的研究迅展,经济学家们从各个侧面和角度探索和研究跨国公司的行为特点及其作用与影响,提出了许多理论和主张。事实上这些理论和主张的研究无非也是沿着两个基本思路进行:一是国际生产要素的组合;二是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特征(特别是寡头垄断市场特征)。一、国际生产要素的很优组合(一)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与东道国区位因素的提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必须具备两大基础:一是作为投资方跨国公司自身的优势;二是作为受资方东道国的条件。而首先在这两方面作出贡献的,一是美国学者海默(hymer),二是索思阿德(southard)和艾萨德(isard)。1.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在其博士《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rberg)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在批判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关于各国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是接近竞争的市场这一设的基础上形成的。海默认为,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说明的是证券资本的国际移动,它不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发达之间直接投资双向流动现象。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发现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本集约程度高、技术优选、产品具有差别的一些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都是寡头垄断程度较高的部门。因此,海默主张利用产业组织理论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即从不接近竞争或寡头垄断方面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是市场不接近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正如金德尔伯格在1969年所说:“直接投资的兴旺必定是因为存在着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不接近(包括技术市场不接近),或是存在着造成市场分割的或企业对竞争的某些干预。”一般地讲,市场不接近可以表现为四种类型:①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不接近;②由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接近;③由干预引起的市场不接近;④由税赋与关税引起的市场不接近。跨国企业正是在这种不接近竞争下取得了各种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可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产品市场不接近的优势,如产品差别、商标、销售技术与纵价格的能力等;二是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接近的优势,包括专利与秘诀、资金获得条件的优惠、管理技能等;三是企业拥有的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优势。一般说来,当地企业由于熟悉本国消费者嗜好,了解当地企业经营的律与制度,市场信息灵通,决策反应迅速,因而具备有利的竞争条件;相对应的,则要承担在国外远距离经营的各种成本以及由于对当地市场了解发生偏差等引起的额外成本。但是,由于美国企业拥有各种垄断优势,因此可以抵消在海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压倒当地竞争对手,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利润。垄断优势理论还试图解释美国企业选择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和许可证交易方式来利用其垄断优势的原因。海默认为,美国企业之所以从事直接投资的原因,一是东道国关税壁垒阻碍企业通过出扩大市场,因此企业必须以直接投资方式绕过关税壁垒,维持并扩大市场;二是技术等资产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并因此而获得资产的收益。2.区位理论1953年,索思阿德(southard)提出区位理论,用以研究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后来,艾萨德(isard)等用此理论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区位理论认为,市场不接近不仅存在于一国市场上,同样存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市场的不接近会导致各国之间的市场差异,即在生产要素价格、市场规模、市场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果国外市场这些差异为准备投资的一国企业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企业会发生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位优势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要素、市场定位、贸易壁垒、经营环境等。区位优势理论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供给导向的区位优势理论认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如果已达到了优选盈利水,会到国外寻找生产要素成本大力度优惠的地方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得供给方面的优势。需求导向的区位优势理论认为,市场需求方面的区位优势与竞争对手分布情况可决定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和地区。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