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农村企业家的生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变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为背景,系统探讨了农村企业冢生成对中国传统农业转变的作用及其传递机制和方式,试图提出转变传统农业的一种中国经验模式即转变传统农业的企业家模式。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转变传统农业的实践表明,农村企业家的生成对转变传统农业有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转变传统农业的最大经验,就是通过制度的渐进变革,诱致和催生了大批的农村企业家,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家在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书认为农村企业家是推动中国传统农业转变的主力军,在未来转变中国传统农业的实践中农村企业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企业家的生成对中国传统农业转变有四大基本作用,即发动和组织作用、生产方式的创新作用、新的生产要素的培育与引入作用以及对农村经济文化和农民意识形态的重塑作用;农村工业企业家、农业企业家、流通企业家和金融企业家四种不同类型农村企业家在转变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制度变迁对中国农村企业家生成特征,如来源特征、产业分布特征、市场特征、治理结构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农村企业家具有六大创业行为特征,即中年创业者占多数:创业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有打工经历者占多数;创业行为执着,80%以上企业家有多次创业经历;首次创业多选本地,行业选择相对集中;家族成员在管理人员中占较大比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来自本人和家人;管理经验多靠自己摸索。有五大因素对农村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打工的经历和媒体官传引导;亲友在创业资金上的支持;个人创富和想干成一番事业的目标理想;足够的创业胆量和管理经验以及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生意伙伴的支持等。本书研究发现,制约传统农业地区经济发展和阻碍传统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传统农本文化,而打破这一文化制约,形成新的农村创富文化,推动农村地区企业家群体的生成,是转变传统农业的有效措施。“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家群体生成模式”是农村企业家群体生成的重要模式。企业家群体生成模式的研究对特定区域内传统农业的转变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重视农村企业家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农村企业家的教育和培养,积极促成农村企业家群体生成的局面,对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孙学敏,河南省郸城县人,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1981年考入郑州大学经济系,1985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进修学习。2004年师从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

目录

在售商品

21家店有售 新书3家
2.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