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哈姆莱特——新课标中学选读英文名著精彩片断双语读本

内容简介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哈姆莱特》一剧,莎士比亚把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原因。他反对暴力,主张人道,他同情人民疾苦,但他只看到个人作用,这样,必然产生悲剧作品。同时也暴露了他创作上的弱点:即软弱性和不可解决的内心矛盾,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者的弱点和不可调和的诸种矛盾的心理。当然,莎士的悲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真实地揭露、鞭笞了丑恶的现实,创造了难忘的艺术形象。比如老哈姆莱特的人格的完美和对于克劳狄斯的许多恶行、荒淫、阴险、毒辣,并揭露其两面派在众人面前则殷勤微笑而在背后狠毒狡诈的嘴脸和在他周围聚集的灿烂的人物,波洛涅斯大臣,雷欧提斯,图兰兹,吉尔斯吞,奥斯里克等朝臣,阿谀奉迎,趋言附势等嘴脸。尤其波洛涅斯大臣形象,塑造的极为突出,他世故、自满、为达某种目的不择手段。而塑造的人物奥非利娅和皇后,都由于性格不坚强、辨别力差成为黑恶势力被利用的牺牲品。莎士比亚在驾驭人物的语言上可以说是挥洒自如。他赋予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不同的语言随性格变而变。英国著名的评论家约翰逊在《序言》中说:“莎士比亚值得赞扬之处,就在于他的戏剧性的镜子。也是无生命自然的镜子,他既是生命世界的精确观察者……”我们应该补充一句:“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的镜子。”在此我不否认莎士比亚戏剧里的真善美以及他驾驭语言的能力,但莎士比亚戏剧的个别字句或字眼,有浮夸华丽之实,句子有的过长……有的地方读的不乏有娇柔造作之感。仅举《捕风捉影》剧中的两句对白,彼得罗说:来,我们听一会音乐好不好,克劳第对白:很好,殿下。这黄昏是多么幽静,就象有意屏气敛息似的。又如:彼得罗:那么就这样吧,再见。克劳第:啊,对!挨近一步;小鸟儿在打盹。我怎么想也想不到哪位小姐居然会爱起男人来啦。所以,我认为:“像小鸟在打盹……”这种语言在这种场合出现,而且类同这样的语言太多,这样量的积累就引起质的嬗变,使人感到生活失去了本我,人生活在童话世界里,而造作的语言并不是生活本质。当然这点儿语言上的瑕疵,也无损这位世界艺术的巨星。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正如英国评论家约翰评价的那样:莎士比亚是超越新时代作家之上,独一无二的诗人,他是一位向读者举起那风俗习惯和生活真实镜子的诗人,他不仅表现了实际生活中已经有的人或事而且还表现了实际生活中没有的,但可能发生的人或事。莎士比亚的天才没有被贫穷压倒,也不会被穷人命中注定的狭溢交际所限制,他甩掉命运中的累赘,如同狮子甩掉髦毛上的露珠一样。生活的源泉浸润了他心灵的最深处,他的心灵的羽翼也因此受到滋润。莎士比亚及其《哈姆莱特》是伟大的崇高的,是理性依靠在真理的椅子上,创造的辉煌的光环。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1597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