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

内容简介

清朝建立之初,曾和世界各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后来中国的大门一度被关闭而后又被强行打开,这期间,外国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队、探险家、科学考察队蜂拥而来,东方古国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惊奇。基于种种不同的目的,他们记录下在华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录数量浩瀚,积存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手中,成为了解清代近三个世纪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西方人士观察、思考和写作习惯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记载比较具体、广泛,比较注重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因而补充了中国史料记载的不足。“编译丛刊”将从中选取若干重要资料译介给国内的读者;对早年问世的具有开拓性、奠基性价值,但不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的作品,我们也将同样给予关注;此外,对反映当代国外清史研究新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的学术专著,“编译丛刊”也将及时地介绍给中国学术界。

作者简介

范发迪对英国博物学文化与清代中国文化之间彼此遭遇所进行的研究,既让人欣喜,又给人以启发。这一主题之前很少受到科学史研究者的关注,范发迪的这项工作填补了我们关于非殖民地环境下英国科学实践活动以及十八、十九世纪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反应当中的诸多空白。除了维多利亚时代博物学家与汉学文化之外,范发迪还特别论及了科学的图像再现、中国的图式分类法、中国出口画、英国的帝国研究体系以及探索之旅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他对对华贸易与中国市场及苗圃的探讨尤其令人着迷。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因此,强烈推荐这本书。——菲利普·雷保克,《哲学博物学家:十九世纪早期英国生物学中的主题》一书作者范发迪通过对在中国逐步对外国势力开放过程中的英国博物学家经历活动的专门关注,在科学史研究方面至少作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项关于在华英国博物学家的权威研究(就我所知,这是唯一的),而且,他也迫使我们去重新思考我们在研究科学史过程当中的某些分类问题,其中就包括我们如何去设想科学与帝国主义、西方博物学家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关系。范发迪的学术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的把握,他的行文明快、紧凑而又简洁。——伯纳德·莱特曼,《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背景》一书编辑

目录

丛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