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戏曲美学论

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不把舞台作为截取生活实景的镜框,不强调演戏的再现功能而强调它的表现功能,就如同梅兰芳在《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一文中说的:“中国观众出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之外,更着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决定于演员的技术”。他认为,京剧作为一种古典歌舞剧,综合的因素很多,这么综合进去的成分主要是通过演员体现出来的,“京剧舞台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点,更加突出”。程砚秋也说:“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员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程砚秋文集》)张庚先生从新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切入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主张研究戏曲理论必须先研究戏曲史。他与郭汉城共同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1981),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探索戏曲发展规律。因此他对戏曲的研究,是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追本溯源,探流述变而深具“史”的深度。他又通过中外各种不同艺术的比较,来科学地把握和总结戏曲艺术的规律,特别是针对各个时期戏曲创作和戏曲改革运动,有的放矢,切中时弊,因而他对戏曲美学的研究,又深具“论”的现实意义,独具功力。

作者简介

张庚,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原名桃禹玄,湖南长沙人。生于1911年1月22日。1932年在武汉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武汉分盟工作。1934年在上海任剧联常委。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解放战争时间,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兼文工团四团长。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2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后又兼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1979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世纪30年代,张庚从事话剧运动,著有《戏剧概论》、《戏剧艺术引论》、参加过《保卫芦沟桥》等成本的集体创作,改编、创作过话剧《秋阳》,歌剧《异国之秋》、《永安屯翻身》等,还导演过多部话剧、歌剧。几十年来,张庚研究戏剧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并总结中国戏剧体系的特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剧诗”说理论。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