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医祖扁鹊奇方妙治

内容简介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战国医学家,齐国渤海莫人(今河北内丘县)。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由于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被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逸。据《史记》记载,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作者简介

王竹星,吉林省人,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现于吉林省吉林市创伤医院工作。生于医学世家,祖父王允恭老先生一生勤于医疗事业,现已载入中国名医录;其父亦从事医疗行业半生余;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喜好医学,通读医学古籍,孜孜不倦。毕业后,曾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院进修;参与《过敏性鼻炎》一书的编写,发表优秀论文十余篇。

目录

丛书

中医名家奇文妙治丛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