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文体与意识形态(文化与诗学2018年第2辑总第27辑)

内容简介

本辑名为“文体与意识形态”,倒也不是随便命名。这一主题既合乎本辑诸多文章的研究领域,即文体;同时,也体现了这些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的共同性,即力图在整个人类的文化历史上把握文学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文学研究中,对真正的文体问题的关注,就必然是将其看作意识形态表达的某种特定方式,因而必然也是对真正的历史的关注。本辑特以“本辑特稿”栏目发表《铁笔:隐喻与现实》一文,这是根据法国贡巴尼翁教授于2017年4月21日在北京大学作的一次演讲整理而成的。他在文章中以波德莱尔的诗为例,指出真正的阅读需要考虑文化的专有表达,像作家们的工具从羽毛笔转到铁笔,这一少人关注的现实,实际上也构成了十九世纪后半叶作家们书写的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从这一独特的研究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当前文学研究的某种新趋势。“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的转型和嬗变”专栏文章所登七篇文章,都围绕着文体问题立论。陈爽的文章讨论清末由梁启超提出的“札记小说”这一昙花一现的“新小说”文类。梁波以《时务报》于1896-1897年间刊载的《英国包探访喀迭医生案》《英包探勘盗密约案》等五篇小说为例,讨论小说文体的形变问题。朱维的文章分前后两个阶段讨论王国维的戏曲文体观。王子健的文章通过对1920年代小诗文体产生的历史语境的考察,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小诗”这一文体问题。于阿丽的文章研究中国现代著名的批评家李长之,研究其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龙昌黄的文章以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讨论其史诗叙事中的反史诗性。陈太胜的文章以徐志摩、卞之琳、戴望舒和穆旦等四个诗人几首与爱情有关的诗为个案,于文本细读中讨论其情感表达体现的某种“政治”。

作者简介

李春青,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古代文论和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六项、教育部项目三项。独立著述、合著、合译、主编著作三十种,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述、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丛书

文化与诗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