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河防一览·全河图说

内容简介

《全河图说》,又称《两河全图说》,为明代河臣潘季驯于万历年间所绘,收录于他的《河防一览》,是我国现存绘制年代非常早的一幅大型黄运两河全图,也是我国现存篇幅非常大、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古代黄河治理工程图。该图反映了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间,潘季驯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修筑堤防的情况。全图以黄河为主,将南北大运河与黄河并列展绘在同一平面上,两河沿岸河防工程情形一览无余。图中黄河以其发源地星宿海为起点,途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江苏,在徐州附近与运河交汇合流,在淮安附近夺淮,经云梯关人海。运河北起北京,经黄河、淮河、长江,直通浙江钱塘江。全图清晰地描绘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各地,与运河交汇合流后夺淮人海的河道轨迹,表现了运河从北至南,沟通黄河、淮河、长江水系的具体情形,并将黄运两河各支流一一绘入。图中河患频发、河防险要、堤防修筑之处均注有文字说明,观图者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两河河防的全部情况。《全河图说》采用中国传统的形象画法绘制,平立面相结合,在方位、比例上虽不求精确真实,但全面反映了沿岸州府、村庄、山峦、湖泊、堤防的相对位置。图中各州、府、县、堤坝、桥梁等用不同的形象符号表示,山峦、名胜、庙宇、陵墓等用立体的形式绘出,黄河河水用粗墨线绘制大浪花,其他河流、湖泊均用细墨线绘制波纹,以缕堤、遥堤、月堤、格堤为主的黄河两岸堤坝体系也逐一细致绘出,清晰具体。图中河流两岸有大量关于黄河决溢时间和地点、筑堤的时间和长度、河堤险要之处的文字说明,均用墨线框标示。其绘图之清晰、注文之详尽是后世绘制河渠图的典范,对其后河渠图的绘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河防一览》成书后,潘季驯之子潘大复对此书进行了整理,形成更为精要的《河防一览榷》,《全河图说》仍收录其中。经过版本比对,本次整理选用了《河防一览榷》中所收录之图。《全河图说》除此版本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版本:一是潘季驯与同僚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绘制的绢本彩绘图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二是山东省济宁市河道总督衙门内的碑刻图,是潘季驯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离任时与同僚一起刻绘的。此外,还有清代摹绘本流传于世。《全河图说》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黄运两河沿岸的河工水利情形,是对潘季驯“筑堤束水”“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等治河思想的生动展现,对后世研究明代水利及历代河道变迁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明代湖州府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是著名的治河专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考中进士,曾任九江府推官、河南道监察御史、广东巡按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等职。明代前期,黄河多次迁徙改道,紊乱不定,水灾频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先后四次奉命出任总理河道大臣,主持黄河、淮河和运河的治理工作。其间,潘季驯四处走访,深入考察,广泛向当地百姓询问水情,翻阅大量经典水利文献,逐渐形成了“筑堤束水”“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等治河主张和工作方法,并付诸实践进行检验,在各个河段修筑了大大小小的河防工程。经过潘季驯二十七年的苦心经营,黄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河道稳定、河患较少、漕运通畅的总体状况。潘季驯著有《河防一览》《留余堂集》《两河管见》《两河经略》《潘司空奏疏》《总理河漕奏疏》等书,其中的《河防一览》是集中体现潘季驯治河思想和方法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评价颇高。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