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辰河高腔音乐集成(上、下卷)

内容简介

辰河高腔起源于商代《目连传》,产生于明朝弋阳腔,相传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目连传》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目连杂剧,西晋时传入目连故事,到隋唐开始渐成雏形,宋代开始演出目连杂剧,明代大戏剧家郑之珍写了《目连救母·劝善记》。《目连传》中的《目连救母》是辰河高腔的“母戏”,它几乎囊括了辰河高腔所有原型曲牌和锣鼓点子及唱、念、做、打多种特技表演,内容异常丰富。辰河高腔流行于沅水中上游,是湖南省四大剧种之一,它的发源地是曾有“小南京”之称的湘西浦市古镇。明朝末年,江西弋阳有曾氏兄弟二人,因避难流落到湘西,寓居浦市万寿宫,在此授徒教唱弋阳腔。原来是用人帮腔,但由于浦市当地各种祭祀活动皆用唢呐和笛子吹奏尾声,因而弋阳腔也采用了唢呐、笛子代替人声帮腔。它与祭祀音乐腔调合而为一,并且糅合了释、道、巫、傩、民歌等元素,由此便形成了“浦腔浦调”的辰河高腔。

作者简介

张慧云,1940年出生,汉族,湖南湘西泸溪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退休音乐教师。18岁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奖。19岁毕业于吉首di一民族师范学校,21岁进入湘西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工作,任剧团音乐编导近十年。2009-2017年,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音乐曲牌300多个,以及7出折子戏的全部音乐,并清唱录制了80个好听又难唱的高腔音乐曲牌。她是把辰河高腔音乐记成曲谱的首人。张慧云擅长歌曲写作,代表作有《湘江颂》《高高吊脚楼》《山里阿妹放牧归》《真情母爱》《中国收获着精彩》《江边有个湘潭县》《祖国的歌》《放飞理想》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征歌比赛,曾获金奖及一、二等奖。少儿歌曲《祖国的歌》参加2005年“全国少儿歌曲创作及演唱大赛”,从四万多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百首优秀少儿推荐歌曲》,并于2008年入选《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二)之中。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