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

内容简介

《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壮泰族群是包括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傣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岱族、侬族、山斋(高栏)族、热依族、布标族、拉基族、佬族、普泰族、白泰族、黑泰族、红泰族、燮克族、润族、泰泐族、泰那族、泰族、掸族、阿洪族等民族在内的、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民族共同体。他们都是春秋时期散布在中国南方的“越人”后裔,战争、灾害、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他们从古代广信地区开始向南、向西迁徙,从而遍布在从中国南方、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东北部,直到印度阿萨姆的广大区域里。壮泰族群由同源于“越人”而分化异流为多个民族,他们在什么时候分化,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通过“数词语音的时代特征”、“语言分化的年代测算”、“使用桌子和椅子”、“外来作物的传播”、“用瓦盖房的时间”、“板-勐结构的出现”等六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考察后发现:从壮语与泰语斯瓦迪思一百词、二百词的年代测算,得出了其最早分化时间是6世纪的结果。6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桌椅文化传向岭南地区,壮泰族群中的泰族、佬族、掸族已不受其影响,他们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使用桌椅的习惯,说明他们当时已经离开岭南地区。芥菜与白菜在泰族、佬族语言中同名,说明他们没有将这两种植物区分开来,亦即6世纪大白菜在中国北方被培育出来、还没有传播到岭南地区时,泰族、佬族、掸族已经离开了那里。8世纪时,中国的地方官员努力“教民陶瓦”的时候,泰族、佬族、掸族也已离开岭南,所以他们一直用茅草、木板、树叶来盖自己的干栏房。从壮泰族群借自汉语的整套具有中古汉语语音特征的数词来看,他们的分化只能发生在唐末(9世纪)以前。“勐”体制出现手壮泰族群社会的时间是9-10世纪。壮语和岱侬语、壮语和老挝语、岱侬语和泰语的斯瓦迪思一百词、二百词的分化年代测算,它们的分化都发生在唐朝末年的9世纪。所以,从6世纪开始,壮泰族群就分化了,这种分化行为一直向后延续到八九世纪甚至更晚的时间。以发生较早的壮语与泰语的分化时间即6世纪作为壮泰族群的分化时间的标志是可以确定的!

作者简介

黄兴球:1964年生,壮族,广西忻城县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懂英语、越南语和老挝语,主要从事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教学。2001年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公派到越南国家大学社会与人文科学大学语言系学习,2003年由亚洲学者基金资助到老挝文化信息部文化研究所做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6项,独著著作2部,编著及合著著作5部,发表论文18篇。

目录

丛书

中国壮学文库

在售商品

1家店有售 新书0家
25.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