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陈师曾讲绘画史

内容简介

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后人才能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人的成果,后人不得不重复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达到前人的高度,“广陵绝响”是人类学术史上经常不得不面对的千古遗恨。要是人类的学术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传承,人类能取得的进步肯定要大得多。秦始皇时代,多数儒家经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传播。博士伏生将《尚书》藏在墙壁间,秦汉之际的战乱过后大部分已经遗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为基础,终身传授《尚书》。在他九十余岁时,汉文帝派晁错去他家学习。此时伏生已口齿不清,由他女儿转述才大致完成传授。尽管由于双方所操方言的差异,导致晁错的一些误解,但基本内容还是得以流传。“薪尽火传”,靠的是火种不灭。中华文明能够长盛不衰,并发扬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种。印刷术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书籍的流传,但人为的破坏还是会使有些书籍从此毁灭,往往使一门学问后继无人。而且,对严谨的学者来说,总会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项具体成果来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发表,只能靠口耳相传。

作者简介

陈师曾(1876-1923),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原籍江西省修水,1876年生于湖南省凤凰县。陈师曾6岁学画,1902年,偕弟陈寅恪东渡日本留学,与鲁迅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1913年任长沙第一师范教员。后又被聘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师。1920年中国画研究会成立,陈师曾是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史》、《北京风俗画》等,此外尚有《文人画之价值》、《清代山水画之派别》等著名论文多篇。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