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

内容简介

《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根据一个华北村落田野调查中的口述史资料,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的地方性集体行动,通过描述最为古朴的河村互助式社群组织“水会”的复兴,解读了人民公社解体之后集体化时代原有的集体化农事耕作又是如何被加以组织起来的。就生活史的角度而言,《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考察了“集体化时代”迈向结束之后,社群式“集体生活”的缺席和重建,并着重从微观口述史的角度,聚焦了“去集体化”之后,农民劳动耕作生活是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和行为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书描绘了河村村民所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所操演的乡土情理逻辑,并分别从日常生活和生存文化的角度,对国家收缩之后水利农事是如何回归集体合作以及社会扩展后集体行动又是如何产生的中心问题进行了解读和探讨。未止于此,本书从社会自主性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成长”之后草根民间组织的运作以及社会秩序又是如何自发生成的。同时,作为经验性考察,本书从国家式改造的角度,对“基层政权”之后国家和乡村的关系重构给予了挖掘。意外的是,本书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对“基层管理”之后乡村社会公共物品供给是如何外卷化的现象,提供了初步讨论。《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立足于河村农家日常生活的实践,关注和挖掘日常生活的“后台故事”,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集体行动嵌入到时空体系模式中,并进一步理解为是在重复的路径和创造的经验中,所展现的一种理性行动与结构行动交融的文化系统。

作者简介

李正东,1980年生,山东莘县人,副教授。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社会舆情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以及历史人类学,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集体行动、城市贫困与社会政策以及边缘劳工与社会保护等研究领域。在《社会》、《浙江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学术论坛》、《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持和完成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专项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