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民族高校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步入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类专业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客观上迫使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积极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适宜的调整,并最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做出转型。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升高校教学水平与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高校发展给予了指导,对于全面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要素,“如何培养人”包括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保障措施等要素。民族高校是我国党和政府为了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受教育机会和水平,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建立的普通高等院校,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受教育群体来自56个民族所产生的多元文化背景,需要充分的因材施教以培养出来高质量的人才,完成党与国家赋予民族高校的使命与任务。2015年8月18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对于民族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给予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断增加,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在提高办学水平方面,明确要求:“制定实施民族地区高校布局规划、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规划。优先设置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设置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导一批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高工、农、医、管理等学科比例,支持办好师范类专业,提升民族特色学科水平……办好民族院校。”这些要求为民族高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需要所有的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过去的办学经验,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下,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努力开拓民族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空间,为我国的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民族地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文件的精神,民族高校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时在学科建设中突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民族高校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高校的办学定位。

目录

丛书

北方民族大学文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