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冯友兰自述

内容简介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皆其例也。其意盖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人,论其世,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传统体例,有足多者。本书所及之时代,起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间,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都凡四部分:曰“社会”,志环境也;曰“哲学”,明专业也;曰“大学”,论教育也;曰“展望”,申信心也。长短不同,旧日小说家所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也。揆之旧例,名曰“自序”。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动乱殆将逐出,幸而得免。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余女宗璞,随寓此舍,尝名之曰“风庐”,谓余曰:已名之为风庐矣,何不即题此书为风庐自序?余以为昔人所谓某堂某庐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风,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书中所记,有历历在目、宛如昨日者,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余亦届耄耋,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除四、五、六章外,皆余所口述,原清华大学哲学系涂生又光笔受之,于书之完成,其功宏矣,书此志谢。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哲学家。河南省唐河县人。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和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解放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知言》《新原道》《新原人》《新世训》《新事论》等。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河南唐河人。民国七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十三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民国十二年起历任中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广东大学哲学系教授,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秘书长、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民国三十七年后,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代主席、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四九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篇》。本书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目录

其他版本

全部(5)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