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

内容简介

《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收集了作者从1956-2009年在这一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1978-1982年,意大利埃伊纳乌迪(Einaudi)出版社雄心勃勃地出版了多卷本《马克思主义史》,而作者则是该书的联合策划者和联合主编。尽管《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的核心是上书的六章内容,但是《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史。作者对这六章进行了修改甚至全面的改写,补充了关于198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退却时期的一章。这些章节占到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此外,《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还包括:一些关于用学术行话来说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接受状况”的进一步研究;一篇关于19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文章,这篇文章原本是在林茨劳工历史学家国际大会上用德语发表的演讲;三篇为专门著作所写的导言: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一部出版时被称为《大纲》的重要手稿中关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式的观点。安东尼奥·葛兰西是《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专门讨论的一位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大约三分之二的内容从未用英语发表过。第1章由在2007年犹太图书周上发表的一次公开谈话稿大幅扩充和改写而成。像第十二章一样,第十五章以前没有发表过。当作者过去写作这些章节的时候,当作者现在把它们收集成书的时候,作者想起的读者是谁呢?在有些情况下(第1章、第4章、第5章、第16章,或许还有第12章),只不过是那些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些主题的人们。然而,《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大多数章节针对的是这样一些读者:他们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及历史环境同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更专门的兴趣。作者竭力为这两类读者提供这样一种意识,即讨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要么赞成、要么反对的争论,也就是说,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各种不断变换招牌的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对手所占据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地。1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作者希望《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作者简介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1917-2012),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备受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多个国家的大学授予名誉学位。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同龄人,1917年出生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十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孤儿霍布斯鲍姆于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战”后受创*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转赴英国,幸运地躲过之后的纳粹大屠杀,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二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至1946年退伍,回到剑桥完成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英国费边社的历史。1947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98年,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为其颁发了名誉勋位(OrderoftheCompanionsofHonour)。2002年,被任命为他一生执教的伯克贝克学院校长,由于他的辞职信一直未获批准,实际上他至死都是该校校长。2003年,获得杰出欧洲史研究奖。2012年,中国国庆日凌晨,因病在伦敦谢世。自14岁在柏林念中学时加入共产党后,一生未曾脱离,马克思主义成为他终生奉行的价值观。就读剑桥大学期间,就是共产党内的活跃分子。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在冷战时代,身为共产党员的霍布斯鲍姆,是“西方世界潜在的敌人”和被监控的对象,生活之路频遭窘困。幸好他在伯克贝克学院觅得教职,方能维持温饱。1946年,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持续举办马克思主义研讨会。1952年,在麦卡锡主义正盛之时,参与创办了著名杂志《过去与现在》,成为西方影响深远的左派史学阵地。1956年,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匈牙利事件”的爆发,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分裂,西方共产党员纷纷退党。霍布斯鲍姆则选择继续留在党内,但从此不再积极过问政治,而是安心于学术世界。作为共产党人,霍布斯鲍姆可谓生逢其时,一生目睹共产主义的兴衰和资本主义的变迁;作为一个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历史学人,其人生和学术经历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虽然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背景令霍布斯鲍姆的教学生涯进展艰辛,但却使他与国际社会间有着更为广泛的接触和研究机会,从而*终建立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吕增奎,哲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共中央编译局海外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海外当代中国学研究。主编《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3部文集,翻译《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的复兴:富裕启示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部专著,发表论文和译文20多篇。

目录

丛书

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

在售商品

50家店有售 新书25家
8.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