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

内容简介

在今山东省莱州市城南五公里处,有一座云峰山。山上林木蓊郁,怪石突兀,自古即为莱州近郊的名山。山上有《郑文公碑》《论经书诗》《咏飞仙室诗》《耿伏奴题字》《观海童诗》《云峰之山题字》等北魏刻石二十处,北齐郑述祖隶书《登云峰山记》刻石一处。在今山东省平度市城北二十公里的青杨镇境内有天柱山,在其山阳腰间一天然碑形巨石上也有一处刻石《郑文公碑》。时任北魏光州刺史的郑道昭,感于其父之政德未在任所流芳于世,便约其父亲之同潦,恭述其父郑羲一生的『崇高德行』,于魏永平四年(五一一年)先在光州所辖的天柱山之阳刻一《郑文公碑》,同年又在云峰山之阴觅得佳石,复刻一《郑文公碑》。碑末云:『永平四年岁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卌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以石好故于此刊之。』因此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之碑为下碑。上下碑书写风格一致,内容基本相同。下碑字数稍多,且有碑额,更主要的是因为石质佳好而字迹清晰,故更受世人推崇。于云峰山阴沿山间小路上行,首先看到的就是《郑文公下碑》。它刻在一块不规则的三角状巨石上,刻面稍经加工,面向东偏南。碑文魏书,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不等,计一千二百四十三字。上有碑额『荧阳郑文公之碑』七字,文末有宋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年)秦岘、冯维秬题跋。此碑用笔方圆兼备,行笔主要取中锋。起笔与收笔多藏锋,骨力内含。横笔形体多样,笔画中段的取势也变化多端,或仰、或俯、或波,各具其态。收笔处总是力送到位,精心安排,从不草率。其书采用『宝座式』结体,显示出宽博平正、敦实稳健的风格。包世臣《历下笔谭》曰:『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盛赞『云峰为圆笔之极轨』,并说:『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叶昌炽《语石》称:『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举世瞰名,称右军为书圣,其实右军书碑无可见,仅执《兰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赞叹,非真知书者也。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祝嘉《书学论集》则主张,将郑道昭『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清朝乾隆年间,桂馥寻踪访碑,始有《郑文公下碑》拓本传世。今选用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所藏善本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作者简介

 赖非,考古学家、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  。1953年生于山东邹城,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省书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评委  。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