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我国城市扩展迅速、规划实践空前发展的情况下,开展此项研究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书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指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书观察问题的基本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反复,逐步提高是本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人为本是本研究判断问题的基本标准。首先从城市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部轮廓的迅速扩展两个方面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指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建立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城市形态的动态演变。分析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别为经济增长、功能调整、新的消费需求等,外在动力分别为快速交通、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指出城市形态演变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复杂性。揭示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产业进化机制、投资机制和调控机制,认为无形的机制的综合作用引起了城市形态有形的变化。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同时,各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综合性。基本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的演变,指出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这既是中国转型期的特色,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本书还从形态的协调性,形态的成长性,形态的生态性,形态的经济性等方面初步提出合理形态的评价标准,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

熊国平,1973年出生于湖北省赤壁市,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19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建筑学系城市规划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2005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指导老师崔功豪先生,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指导老师尹稚教授、毛其智教授。曾在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10多年,2004年被评为高级城市规划师。曾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新世纪城市规划的思考》获首届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城市规划论文竞赛甲组佳作奖,《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法研究》获南京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关于绿色开敞空间》获南京市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曾作为编委参与《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写工作。主持江苏省建设厅重点课题1项,参与30余项规划项目,主持项目获部优一等奖1项,省优三等奖2项,参与项目获部优一等奖1项,省优二等奖2项。

目录

丛书

当代城市规划著作大系

在售商品

28家店有售 新书1家
3.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