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书者散也(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随笔集,包含敢为驰纵的情中人客死越南的“有唐一代教化主”华彩与绝唱“痛至骨”化作“琼琚词”轻佻“何如”乱世文人的自我放逐终结、开启,皆出吴门等十二章,重点从“文人精神演化史”角度进行阐述和写作,阐明书法给的精神提供了一个释放的窗,维系着一个衡、完整的精神世界。认识书法中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盾现象,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从书中领略到书法艺术深刻的哲学内涵,不但能够为欣赏书法作品提供一把新的钥匙,而且有助于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精彩内容:节文字与书写一、文字的重量文字是人类的创造。表面上看,文字的产生,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要,进一步看,是人类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形成的能力。人类由于时空而产生的困境和与之较量的激情,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重力。他有话想说,却无法说给远方,也无法说给后人,于是,只能倾注于文字。所以,文字是人类为了“当下”的制约而产生的工具,或者说,是人类想具有神的本领而发明的工具,因为有了文字,有了永恒的可能。所以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样的精神自觉和精神表达,与舞蹈和音乐、歌唱不同,后者是的表达,释放完毕以后人类安静了,除了表达之外,没有记录的功能;而文字,则是理的表达,是独自的、内在的,它可以记录和传递,在传递到远方或者未来的时候,会引起思和围观。一般认识将文字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笔者更认为这是的标志。有的人类群落会舞蹈歌唱,甚至会制作陶罐和青铜器,却没有文字,说明他们没有达到文明,因为信息有效传递的时空跨度远远不够。所以,在书写文字的时候,是对文字中所含文明力量的敬畏,对时间力量的敬畏。这该是所有书写者面对文字的底层态度或曰本能姿态。正如东汉蔡邕所说,“如对”。二、书画不同源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书画同源”是浅显草率的表述。画,是人类对外界物象的“摄取”,而字,则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溢出”,一进一出,是其本质差别。有人说,早的文字是画。不对。那是借助外界物象的形将其抽象和组合以表达自身之意。写字与绘画确实都借助了外来的“象”,但是人类在运用它们时,精神指向是不同的。当然,如果执着地认为字与画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所以书画同源,把话说顶了,因为精神活动都同源。大部分人说书画同源,可能是指中国书法和绘画都要借助于毛笔。但这叫书画同技、同具,不是同源。三、望文生义书写文字的特殊不是仅由书写导致,还有文字。前面我们提到了“如对”,谈到了文字的产生以及它所代表的内容。问题的核心是,只有中国文字保留和演化到,历没有出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