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孝经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内容简介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著作,名列唐宋“十三经”之一。《孝经》主要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成书于东周时代。西汉首出《孝经》文本为河间献王所献,凡十八章,属于今文系统。而《古文孝经》为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孝经》今文、古文两个系统分别流传,今文一脉传承者居多。孔子后裔孔安国所传《孝经》属于古文系统,凡二十二章,但隋代以后有学者怀疑并非孔安国所传,疑为后人伪作。东汉大儒郑玄遍注群经,亦为《孝经》作注,于晋元帝大兴年间始立于学官。唐玄宗时诏群儒集议《孝经》古文、今文优劣,后裁定郑注与孔传并存,并御注《孝经》,颁于天下。天宝年间,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中唐以后,由于唐玄宗御注得到广泛尊崇,郑玄注逐渐衰微。此次整理古注,收录了旧题孔安国传《古文孝经》、旧题郑玄《孝经注》、唐玄宗李隆基《孝经注》三种最重要的注本。其中孔传《古文孝经》以《知不足斋丛书》翻刻日本太宰纯整理本为底本,以重庆大足宋代石刻范祖禹书《古文孝经》、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清原文库藏镰仓末孔传《古文孝经》抄本、早稻田大学藏日本延享元年(1744)菅恺《古文孝经》抄本、日本栃木县足利学校藏《古文孝经》抄本为参校本;郑玄《孝经注》以日本天明七年《群书治要》所收郑玄《孝经注》为底本,以日本宽政本《孝经郑注》、《知不足斋丛书》所收《孝经郑注》为参校本;唐玄宗《孝经注》以唐开元六年(718)刻石台《孝经》为底本,以《古逸丛书》覆旧抄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开成石经《孝经》、《四部丛刊》刻传是楼影宋岳氏本《御注孝经》、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学刻阮元《重刊宋本孝经注疏附校勘记》为参校本。同时又都参考了在敦煌发现的《孝经》残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著名经学大家。曾入太学受业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并从马融学古文经。聚徒讲学,弟子多至千人。因遭党锢之祸,遂潜心著述,遍注群经,另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等。李隆基(685-762),亦称唐明皇,唐朝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景云元年(710),与太平公主合谋攻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受禅改元。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改革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进入唐朝的全盛时期,号称“开元之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又沉湎于声色,官吏贪渎,政治腐败。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亨即位灵武,遥尊其为太上皇。至德中返回长安,后抑郁而死。陆一,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现任复旦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导,《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专著《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十多篇论文获《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丛书简介: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一套深受学界好评的丛书《四部丛刊》。《丛刊》以精选善本为胜,赢得口碑。经部典籍则以汉魏之著,宋元之刊为主,一时古籍之最,几乎被一网打尽。但《四部丛刊》以表现古籍原貌为宗旨,故呈现方式为影印。它的好处是使藏之深阁的元明刻本走入了普通学者和读者的家庭,故甫一问世,便广受好评,直至今日它依然是研究中国学术文化的学者们不可或缺的基本图书。但是,它的缺点是曲高和寡而价格不菲,不利于普及与流通。鉴于当下持续不断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人们研读经典已从一般的阅读向深层的需求发展,商务印书馆决定启动一项与时俱进的大工程:编辑一套经过整理的儒家经典古注本,包括《周易注》、《尚书传》、《毛诗笺》(全二册)、《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全二册)、《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合编本)》(全三册)、《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全二册)、《春秋谷梁传集解》、《孝经注》、《论语集解》、《孟子章句》、《尔雅注》13种共18册。选目以《四部丛刊》所收汉魏古注为基础,辅以其他宋元善本。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套丛书改直排为横排,但为了保持古籍的原貌而用繁体字,并严格遵循古籍整理的规范,有句读(点),用专名线(标)。另外,本次整理还首次使用了刚刚开发成功的Source Han(开源思源宋体)。这种字体也许可以使读者们有一种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