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宜昌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陶瓷卷

内容简介

陶瓷类文物在宜昌博物馆数万件藏品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不乏别致典雅、独具代表性的器物。《宜昌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陶瓷卷》挑选其中的精品,分陶器和瓷器两篇,以年代为序,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到中华民国时期的馆藏陶瓷器。陶器的产生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城背溪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的典型代表,该时期陶器普遍夹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稻壳和稻草的痕迹,表明城背溪已具备了早期稻作农业。该时期陶器多用泥片贴筑法,胎壁厚薄不均,外表布满交错绳纹。基本器形可归纳为罐釜、盘钵和支座三大类。城背溪文化十字纹陶支座,出土于秭归朝天嘴遗址。夹砂红陶,圆盘形顶,中段为上窄下宽的四棱方柱形,喇叭形底。顶面饰十字形戳印纹,中段饰四条纵向按窝纹,顶部与底部外缘各饰一周横向按窝纹。其造型凝重、纹饰繁缛。陶支座是宜昌区域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典型代表,早见于杨家湾遗址,从分布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湖北西部的西陵峡沿岸及毗邻地区。从城背溪文化到大溪文化,陶支座延续了一千余年,其纹饰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学界研究推测,陶支座少部分可能作炊器的附件使用,大部分则可能为一种宗教祭祀器具。大溪文化年代大致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期相当,该时期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白陶发现。大溪文化流行彩陶,多用黑彩绘制在细泥质红陶器表面,也有少量在磨光黑陶表面用红彩绘制,纹饰主要有弧线纹、条带纹、绳索纹、人字纹、菱形纹、回纹等。馆藏大溪文化陶器中,以大量彩陶片引人注目,它们多为杨家湾遗址出土,红底黑彩,笔法简练、纹饰流畅,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审美需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就大溪文化的彩陶与陶器形制看,其与仰韶文化之间曾有过密切的交流。屈家岭文化大体和仰韶文化晚期时代相当,该时期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一些灰陶与黑陶,也有少量白陶。陶器以素面为主,少量饰有弦纹、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与镂刻。部分细泥质磨光陶器也有用黑彩或橙黄彩绘制的纹饰。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