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美术信息化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媒体、网络资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并带来巨大的变化,在美术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孩子们接受大量数字媒体的刺激,他们的视觉经验、美感认知深受当下视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里不仅仅有名画,有自己的创意表达,更多的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的动漫、电玩、卡通。我们有的时候可能会惊讶于孩子们好似与生俱来的对于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契合,因为他们不但兴趣极高而且非常主动地学习这些新事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呢?是对媒体的新鲜感?抑或是流行文化的魅力?信息技术带来的获取便利、高速传输,声光电俱全的特点,使大众文化的风潮更为“流行”。传统的美术教育以精致、高雅艺术的内容为主,大多数的老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媒材、传统的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信息技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比如用当下的流行文化作为教学题材的就为数不多,也少有将现当代的视觉文化元素纳入创作或鉴赏课程中。当我们极尽心力地宣扬精致艺术的崇高与伟大,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儿童从西方经典名作、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寻找结构美感的同时,数字化影像、资讯传媒却不断地激荡着儿童的大脑,刺激着他们的视觉感官。艺术的发展与科技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当下,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或表现手法中都很容易找到人与科技互动的痕迹。包豪斯时代的艺术家们就尝试将艺术与科技融合,应用不同的媒材与形式来表现,其中包含了结合媒体的实验。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脑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今天,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网络艺术正不断拓宽艺术的界限,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真正到来,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步入百姓生活的21世纪,知识经济初露端倪,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有着更高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从为了知识的“储备性学习”转向为了能力的“终身学习”,所有的一切对我们的基础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欧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1996-1998)》。美国自1996年起,每隔3-4年都会由其教育部(DOE)的教育技术办公室适时发布“教育技术行动纲领”,并把它作为振兴教育的国家方略之一。除此之外,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中国也积极跟进,它们一致将目光对准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时至今日,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已经是世界各个国家教育进步的共识,是重要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a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明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强调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它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研究,不仅在教学活动中受到重视,还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国内外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总体经历了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的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前两个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建构产生于信息单向度传播的阶段,也缺乏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与虚拟性的特点,面对高度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其弊端日渐明显。美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展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作者简介

徐丹旭,现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副教授,基础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曾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实践部主任、美术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学术论文发表于《文艺争鸣》《中国美术教育》等专业核心期刊,并多次获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各级各类奖项。出版有《美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等著作。

目录

丛书

新生代美术教育家书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