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课堂上听不到的文学传奇

内容简介

文学,是人类通往特别的宇宙、世界的途径,是人类文明中创造力的高级的显现。这一点,过去我们教文学的时候大约不这样讲。为什么不这样讲?一个原因是我们把任何“造物”都分了类,变成一门门功课、一本本教科书加以学习,为了检验学习的效果,又用考试制度来温故知新直至评定人生的等级。后来的学习者,尤其是匍匐在考试制度下的心灵,就无法回到事物的整体,去体量和思考“造物”本身的神奇,怀着原始心探究其中的规律。这些,都使得曾经的一点合理性逐渐走向傲慢、偏见、不合理——因为文学原来不是这样的,人也不是这样的,如果有美好的未来也必不是这样的。作为文学的开始——写作,是普惠的、民主的、平等的。文学及其写作的好处在于鼓励每一个人、每一个有了识字断文基础的个体(在口传时代,则用说讲和记忆,赋予代表人物以文学家的荣誉),都可以举起笔(而今是敲敲键盘,做一枚写文的“键盘侠”),构思一个故事,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是自然的韵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人与云的故事;“出门一笑大江横,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我在大江面前的情绪和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壮大……同样的,卡夫卡有变形而压抑的世界,鲁迅有黑暗而高冷的天空,沈从文有野蛮而唯美的回忆,卡尔维诺有轻逸而绵密的未来知觉……一个个文学家的个体书写,建筑了风格迥异的了不起的无数小世界,让阅读者身临其境、叹为观止,长久地游历或选择居住在其中。而所有作家们的优秀构建,又是连续的、绵延的、互相勾连的巨型宇宙,让我们知道千万年来人所造的平行宇宙的信息,它们已足够巧夺天工,成其为独特的魔法世界以及和现实相接的那个9又4分之3车站,懂得它的魔法学校的学生就能一举穿越。如果说作品人物是文学那魔法世界的永恒造物,那么作家其实也获得了永恒的生存权——他们在现实物理空间的生命反而是有限的。人们在穿越到魔法世界去领略文学之美的同时,也会好奇创造者作家们的生平活动,于是,我们发现作家们大多连自己的故事都波澜起伏,堪比小说:屈原为什么要唱着“离骚”投入汨罗江?奇怪而有趣的《世说新语》中的晋人究竟遭遇了什么残酷的刺激,且为什么鲁迅称之为“人的自觉”“文的自觉”?像杰克•伦敦这样的水手和流浪汉,像圣•艾克絮佩里这样的飞行员怎么成为大作家并留下经典文本的?还有,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残疾给他了怎样的生命补偿,使得他的作品发展出与众不同的基调?……依旧是一个个小世界,让我们记下了作家的传奇生命,甚至延展出作家与社会与作品等等关系的很多研究、阐述,成为人类自我理解的重要成果。但这些都是过往的教科书不写的。文学教材是一个时期为求统一所形成的基础也是一般的定本,常常流落为知识点的学习。那么,审美呢?精神呢?魔法呢?传奇呢?我少年的时候似乎还有不少这样的与文学作品、作家传奇、普及赏析相关的书,使我觉得文学很有趣。相反,如果仅仅只有教科书和论文的文学教育逻辑,肯定是枯燥可怖的,难怪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只能从网络小说和影视开始寻找阅读观赏的趣味。希望本书能对青少年了解文学内外的世界有一点帮助。

作者简介

夏烈国内7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人,策划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杭州市文联《西湖》文学月刊社长助理,杭报经典学堂每周竞写栏目的出题嘉宾、盛大文学研究所所长,杭州师范大学动漫学院副院长、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杭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