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态连通性可使物种畅通无阻也移动以及维持地球上生命自然过程的流动。该理解已得到《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2020年)的认可,还强调了保护连通性及其各要素(扩散、季节性迁徙、河流作用以及大片荒野区域内固有的连通性)的紧迫性。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碎片化会继续破坏栖息地、威胁生物多样性并阻碍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为了在保护区内解决此类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和理论研究。该书的目的是对这些知识和实践进行整合,支持为抑制碎片化所做的努力。该书为①在保护区和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之间建立生态连通性,②建立服务于自然保护的生态网络(简称生态网络),提供了工具和具体示例。同时,该书还提出了保护生态网络的实践方案,以维护和恢复完整无缺的生态系统以及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中的连通性。随着对国际、国家和地方级创新解决方案需求的增长,该书建议正式认定生态廊道,以发展保护网络,确保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关键信息: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中,相互连通的保护地和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要比不连通的区域更有保护效果得多,尤其是在面对气候变化时。众所周知,生态连通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但识别、保留和增强生态连通性的方法却非常分散和不一致。同时,为增强连通性,各大洲的国家及地区和各国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各种关于生态廊道的法律和政策。各方必须朝着制定统一的全球生态连通性保护方法的方向努力,并对连通性保护努力的有效性进行衡量和监测,以建立功能性生态网络。为实现这些目标,该书将生态廊道定义为识别、维护、增强和恢复连通性的方式,汇总了大量的相关科学知识,并提出正式认定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