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樊迟学稼”诠释史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演进,离不开对经典的诠释。对《论语》的解读,体现出历代学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接受和推衍。《论语》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历代儒者构建自己思想的丰富素材。由于《论语》特殊的“语录体”著作方式,为学者的诠释提供了比较宽广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以来历代《论语》诠释的丰富样貌,儒家思想史也因此而建构。“樊迟请学稼”章,向来为孔门一大公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关系到许多重大的问题,诸如社会分工理论、君子小人之辨、政治哲学、教化思想,等等。历代注家异说纷纷,提出不同的解读,其实是对儒家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回应。如果按照诠释学的四个步骤去理解,我们需要理清这样几个问题:孔子究竟说了什么?孔子想要说什么?孔子能够说什么?孔子应该说什么?因此首先需要立足文本,看樊迟如何问,孔子如何答。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追问,孔子所谓“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小人哉樊须也”,究竟要表达什么?是看不起“老农”“老圃”,轻视稼穑,还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所做的真实表达?接下来就需要从孔子思想体系的角度去探寻,孔子能够说什么?“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一大段论说,其实是孔子基于自己的一贯主张,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深入阐发,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孔门注重“大人之学”,讲究“修齐治平”,孔子不希望门人弟子局限于做“小人儒”,故“君子不器”。最后,我们读完这一章之后,还得回答“孔子应该说什么”的问题,表明读者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诠释过程。系统梳理汉代以来学者对“樊迟请学稼”章的阐释,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俊棚对此问题关注已久,广搜汉代以来文献,将历代学人对此章的阐释加以加辑录,并进行解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呈现一部“樊迟学稼”的诠释史。他的这个尝试,无疑是有价值的,不仅有体例上是一个创新,而且对于研究《论语》学史、儒家思想史都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在售商品

61家店有售 新书54家
55.48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