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第一章、第二章综述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首先分析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互联网+”家校合作的创新理论;其次综述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先后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性教育的实践研究,瑞典、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开展的学校教育研究,以及家长和教师的调查与访谈研究;最后分析我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政策、性健康教育家长和学生的调查研究,以及我国有限的性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的效果。第三章基于网络开展小学家长和教师的儿童性健康教育的需求调研。采用问卷法对京津冀18所小学21402名家长和16所小学1224名教师进行了调研,了解家长和教师开展基于“互联网+”家校合作性健康教育的准备情况。结果发现,家长对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态度非常积极,但知识水平有限;家长的教育实践水平低,但愿意借助媒介(网络和书籍等)开展教育;家长对家校合作性健康教育的需求强烈,特别是对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女孩家长较男孩家长的性教育态度和行为更为积极。对教师的调研有相似的发现,教师的性健康教育态度积极,但是知识水平和实践教育水平较低,而且与家长就儿童性健康教育问题的沟通较少,家校合作信心不足。但是,教师接受培训的愿望强烈,结果显示,有培训经历的教师其教育意识较高,教育行为的频率也较高。第四章介绍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证研究的全过程。首先,研究团队基于已有的研究和调研结果,开发了家校合作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材料:学校教育的26节课程和家庭教育的一本亲子画册,家校合作的性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健康、日常保健和自我保护四大主题教育内容。其次,在北京两所小学一至六年级1069名(教育组528名、对照组541名)学生中开展了基于班级微信群沟通的家校合作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全面评价基于“互联网+”家校共育材料对小学生性健康知识、态度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家校共育效果显著,相较于对照组,家校教育组学生的性健康知识和预防儿童性侵犯的自我保护技能水平均显著提高;小学一至六年级教育组学生性知识平均分从5.87分提高到9.22分,一、二年级学生提高程度更大,教育获得感强。实证数据支持“互联网+”平台促进家校合作共育,提高了教师开展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信心,更好地发挥了家长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方面的力量。第五章梳理研究成果,基于中国小学生的实证数据,从跨文化角度进一步完善全面性教育理论,并提出了我国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参考。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在中国推进的障碍在于操作层面,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要立足中国本土,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国际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教育内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仅需要参考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和经验,还需要顺应“互联网+”的时代需求,符合中国文化和传统,适合中国儿童。第二,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要注重预防性侵(性保护)的教育,关注男孩的教育;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虽然仅是全面性健康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最为敏感的一部分,是家长提出频次最多、最为急迫想得到帮助的教育内容。第三,我国要加强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性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开展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第四,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要发挥家长的力量,家校合作提前沟通,并为家长提供线下的辅助教育材料。最后,本书的附录部分提供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互联网+”实证研究所用的问卷、访谈提纲、教育课程和家长画册等部分内容,供从事儿童性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研究者和读者参考。本书试图在“互联网+”时代探索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应用和完善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教育实践,这些探索活动只是初步的尝试,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性,但是仍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希望本书的内容能为我国全面开展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实践参考,并为我国或国际相关教育部门开展基于“互联网+”家校合作的儿童性健康教育提供决策参考。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