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将把萨义德的重要著作分为一系列“关键思想”,这些驱动萨义德的问题会在他的作品的多个方面反复出现,类似地,也会在本书的多个章节中反复出现。开头的两章是关于在世性的章节:首先是关于文本的;其次是关于批评家的。也许,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分析的*重要的方面在于,尽管后结构主义主导了整个西方知识界,但他还是坚持对文本物质地处于世界的方式持一种坚定的、不时髦的看法。第3章将讨论“东方学”,这是萨义德很可能*为世人所知的那个概念和那本书。东方学展示了权力是如何在知识中运作的:西方“认识”东方的过程,一直是它对东方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第4章将讨论《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作品是帝国主义文本的在世性这个观念的延续。关于西方的文化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化产品中呈现帝国主义的政治现实的微妙方式。该书也重述了萨义德*喜欢的那个主题:对于帝国主义的支配,后殖民世界应该作何反应?第5章将回到巴勒斯坦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独特的旨趣,以一组自洽的,与萨义德的文化理论脱离的评论和分析为代表,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持续地折射在萨义德的所有作品之中。萨义德的写作全面地展示了在何种程度上,当代西方世界中对伊斯兰的再现复制了19世纪东方学家建构东方的那些方式。巴勒斯坦问题还引出了萨义德理论中*重要的主题之一——知识分子的角色。第6章将思考萨义德晚期作品的旨趣与风格。萨义德在晚年生产的那些作品、在他身后出版的那两部作品,看起来也肯定了作家和音乐家身上那种让他如此着迷的“晚期风格”。和贝多芬,及许多他考察的作家与艺术家一样,他*后的作品也不是以某种对辉煌事业的“平静的总结”,而是以一种活力的迸发为特征的,这股力量驱使着他同时向多个方向进发,考察过去以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逆流而上”是*能总结这种风格的表述。本书的*后一章将分析他在批评理论领域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作品在后殖民文学与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作者简介

比尔·阿希克洛夫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语、媒体和表演艺术学院荣休教授,现任香港大学英语系讲席教授。 帕尔·阿卢瓦利亚,曾任南澳大利亚大学副校长(分管教育、艺术与社会科学)和后殖民研究中心主任,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副校长(分管研究与创新),现任南太平洋大学校长。  译者简介王立秋,云南弥勒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河北大学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