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经济学术基金丛书(2012-2013):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

内容简介

潜在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经济潜在产出的概念延伸而来。潜在产出笼统地说就是经济处于某种理想状态时的产出,但这种理想状态具体为何学术界则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现有文献看,有三种理解影响较大且应用较广,分别把潜在产出解释为:①经济处于长期可持续增长状态时的产出,这称为趋势产出;②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这称为生产可能边界产出;③消除了经济中扭曲后的产出,依据扭曲的不同,分别称为效率产出和自然产出。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统计技术方法、生产函数法和模型法。统计技术方法的思路是用滤波方法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以趋势表示的潜在产出和围绕此趋势波动的产出缺口两部分。生产函数法是估计潜在产出*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如索洛模型)对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分解,通常分为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全要素生产率TFP三部分。模型法则是依靠建立较大型的经济模型来测算潜在增长率。比较常用的有计量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和近年来兴起的动态随机均衡模型(DSGE)等。一种估计方法的优劣评价有以下几个标准,如估计结果要与其他经济指标具有一致性;方法的估计过程要透明;方法要能够确定样本期末结构的变化。总的来看,统计方法(趋势或单变量滤波)与结构方法相比似乎有缺陷(特别是与多变量滤波和生产函数方法相比),特别是在与经济事实一致性和误差修正方面多变量滤波和生产函数法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多变量滤波方法中,卡尔曼滤波符合大多数的检验标准,但是估计过程不具有透明性,整个估计过程是在黑匣子中完成的。与之相比,生产函数法更加透明,并且也不存在样本期末点的问题。本课题的关注点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在选择估计方法时更加注重方法所包含经济信息的丰富性和长期预测能力。因此,本课题从我国的政策需求实际出发,以生产函数为基础,提出一个符合我国经济特征的潜在增长率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以一个多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多部门生产函数的构造来解决总量生产函数投入产出不稳定的问题。多部门生产函数中以情景分析方式解决不稳定的体制改革影响问题,即对趋势生产率进行再调整。至此得到无约束和需求结构变化下的潜在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引入资源环境约束和外需影响分析,这些分析的要点在于获取趋势改变所产生的附加影响。*后,综合多部门生产函数和资源环境约束和外需变化的影响得到*终的潜在增长率估计。利用该分析框架首先对1992-2009年我国的潜在增长率进行研究,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多部门生产函数得到的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解释能力*强,表现好于其他方法。对这一时期潜在增长率的研究表明,我国潜在增长率在1992-2009年期间出现了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在分析研究要素供给和使用效率未来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分析未来外需、能源和环境对潜在增长的影响,得到未来十年我国潜在增长的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如果沿续以往态势,我国经济潜在增长将出现明显下滑,由2011年的9.0%下降到2020年的5.3%,下滑3,7个百分点。而在改变以往趋势的乐观情景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将由2011年的9.1%下降到2020年的7%,下滑2.1个百分点。从以上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分析结果看,未来十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受要素供给、需求环境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变化影响有明显放缓的态势。这将对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宏观调控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需要认真加以应对,防止因应对经济潜在增长回落不当而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

目录

丛书

中国经济学术基金丛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