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肾虚与科学:沈自尹院士的中西结合研究心中历程

内容简介

《肾虚与科学:沈自尹院士的中西结合研究心中历程》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西医结合是世界医学各个门类中难度较高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区,因为要将中医和西医这两种全然不同的医学体系结合起来,找出结合点,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中西医结合道路虽然并不平坦,但这个伟大的事业吸引了我,在这条道路上一走就走了半个世纪。为什么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内,不畏艰难甘心献身于这一事业,必然有一些领悟和感受。

作者简介

沈自尹(1928~),男,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本科。1955年师从姜春华教授学习中医,1959年师徒共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历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中医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校、医院学位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卫生部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12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12年)。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誉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开拓,肾本质研究和传统老年医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肾”本质理论研究,1960年从肾的研究中精辟地总结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富有辩证思想的论点作为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结合的突破口。60年代首次证实中医的“肾阳虚证”有特定功能的物质础。70年代根据大量的临床实例和科学实验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力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药简单相加。80年代又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对中医辨证向科学化、客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90年代进一步采用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证明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脑CRFmRNA的基因表达,对肾阳虚证达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将主要调节中枢定位在下丘脑提出多方面有力证据,这一成就的意义是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近来的研究发现补。肾能使老年人和鼠的T淋巴细胞下调促凋亡基因表达,上调抗凋亡基因表达,从而重塑基因平衡,降低老年T细胞的过度凋亡,延缓免疫衰老,在国际医学界对衰老的调控手段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在系统生物学观点和肾虚证的基因表达谱基础上,绘制了肾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及神经一内分泌骨代谢两大基因网络调控路线图谱。发表论文1()(]余篇,主编《肾的研究》(1964年第1版和1982年第2版)、《肾的研究续集》(1990年第1版)、《中医治则研究》(1960年第1版和1983年第2版)、《中医理论现代研究》(1988年第1版)、《虚证研究》(1991年第1版),参加编写《实用内科学》和《支气管哮喘》。其中《肾的研究》已在日本两次翻译出版。于1979年获全国医学卫生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l、1983、1985和1987年分别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1980、1982、1984、1986、1988、1990和1991年分别获得上海市或局科技进步奖。1979、1982和1989年应邀赴日讲学与㈩席国际性学术会议,1992年和1997年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连同求是科技成就奖、立夫十医药学术奖等共计22项。1985年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1990年被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赴日讲学与科研一年,200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硕士生7名,博士生4名、博士后4名。在研博士2名、博士后2名,临床带徒1名。附:沈自尹院士简历1928年3月22日出生于上海。1947~1952年国立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本科毕业。1952~1953年任广州岭南医学院助教高师培养。1953~1958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助教。1958~1962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讲师。1962~1978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1978~198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副教授、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1985~1996年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教研室主任、教授、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录

在售商品

13家店有售 新书0家
108.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