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国际政治案例史

内容简介

《国际政治案例史》每章的内部结构完全一致。每章以介绍所要讨论的概念开始,然后用历史事实解释这一概念,其中穿插一个相关历史人物表和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编年表。依据每章所讨论的核心概念,作者在结论之后提出一个有争论的核心论题,并陈列出有关这一论题的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的论据,然后再提出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最后是作者提供的相关网站和参考书目。每个部分都突出了“问题”两个字,即突出所讨论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完善的,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此书分为三部分:大国关系、边缘地区冲突、金钱与正义。从全书的观点看,斯泰尔斯的学术立场应属于自由主义学派而非现实主义学派,但是他还是将教材的主要部分集中于国家战略关系和国际冲突,而不是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合作。全书共计19章,其中第一部分的大国关系就占了10章,这一部分讨论的对象主要是美国、德国、中国、苏联。第二部分介绍的是有关中小国家的国际冲突或是大国与中小国家间的冲突。这一部分有6章,除了国家行为体外,还涉及了俄罗斯的车臣分离武装和穆斯林基地组织。第三部分是关于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合作的问题,但是这一部分只有3章。从《国际政治案例史》结构也可以看出来,国家是国际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体,大国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角色,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在第一部分,作者以德国统一、分裂几次循环的历史为例,讨论了民族国家的性质与形成;用美国情报机构在2001年“9·11”恐怖主义事件后的报告摘选,介绍了情报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将冷战时期的中苏美战略三角关系作为对象,分析了均势战略及均势本身对维持战略稳定的作用;选取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这一经典案例,讨论对外决策的理性假设的合理性,以及危机管理中的决策程序问题;依据美国国防开支的情况,评论了政府、国会专门委员会和军工企业的铁三角关系;以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反战运动为例,分析了公共舆论在国家对外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根据冷战后美国国内有关如何确定美国世界作用的争论,讨论了国家利益这一概念;通过介绍美国发动的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比较了两次战争的不同结果,分析了国家能力和国家影响力的不同;就京都议定书问题,讨论了国际社会的集体物品问题以及大国领导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纽伦堡审判为例,讨论了国际法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在第二部分,作者以冷战前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为例,讨论了人权问题;用冷战后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中的多场战争作为例证,分析无政府状态下人类集团之间的暴力关系;根据冷战后俄罗斯在车臣遇到的分离主义武装斗争,讨论了民族主义观念导致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以“9·11”后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的发展为依据,探究了基地组织及其在全球范围扩展的原因;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进行斡旋的事件为依据,讨论了外交作为国际政治艺术的性质;最后通过分析美国对多米尼加(1965)、智利(1973)和索马里(1992-1993)进行武装干涉的事例,讨论了人道主义干涉的法理基础和效果。在第三部分,作者以工业化以来出现的血汗工厂现象为例,讨论了全球化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欧盟进程,分析了区域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及未来国际行为体的变化;用《禁止地雷公约》的谈判进程作为案例,介绍了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目录

丛书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原版影印丛书

在售商品

44家店有售 新书6家
5.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