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98版)

内容简介

一、市场问题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996年中国经济在物价涨幅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基本上成功地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存在以及近年来新出现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有所加剧,其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的亏损进一步扩大,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导致企业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几乎所有的亏损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产品销售困难,或者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者质量差、成本高,或者虽然产品还可以,但营销能力不行。由此造成产销率下降,1996年大部分时间里工业品的产销率低于1995年。产品滞销加剧了企业之间的资金拖欠,使企业本来就紧张的资金更为紧张。总之,市场问题已成为当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原因。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当前的市场问题有着明显的结构特征。当许多企业特别是那些亏损企业销售不畅、产品积压的时候,一些优势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却在迅速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加快了生产和销售的集中过程。这种情况最明显地发生在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行业,钢铁、汽车等行业也逐步出现变化。以冰箱、彩电等为例,排在行业前几名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这些企业以市场扩张带动企业规模扩张,开始接近或达到我们多年来所追求的规模经济水平,效益较好;与此同时,行业内从企业数量来说,多数和大多数的企业市场份额相应下降,陷入困境,日子很不好过。所以,我们所说的市场问题,是在产品和企业发生明显分化的情况下出现的。前一段时间有个说法,叫“宏观报喜,微观报忧”。实际情况是,微观上并非都不好,而是数量上虽占少数,但生产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的企业比较好;数量上占多数或大多数,但生产非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规模一般过小的企业不好或不大好。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从长期看是积极的,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看不到变化,就不能准确把握当前市场问题的实质,也就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外国产品和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际资本对进入中国感兴趣,主要是对中国的市场感兴趣,它们把中国看成最大、最有潜力的一个市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进口外国产品补充和丰富了国内的市场供给,带来了新的技术、服务和时尚,同时又必然与国内生产厂家形成竞争。前些年我们对进口产品有诸多优惠,加上一度走私严重,“水货”泛滥,即使在1996年降低关税以前,中国实际的关税水平并不高(据有关专家测算,关税实际征收额与进口额的比例,前几年中国关税实际征收率约在3%~5%),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国内市场形成不合理的冲击。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具有某种战略意图的进入和扩张,对原有的国内企业形成更现实的挑战。近几年外资进入呈现出一种倾向,由过去主要是中小资本进入转为国际大财团的进入,后者要求控股并使用它们自己的品牌。

目录

在售商品

40家店有售 新书0家
0.01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