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近现代江南昆曲教育

内容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虽然不属影视专业院校,且地处金华,但它有比较深厚的影视文化底蕴。自从2016年成为该校的客座教授后,我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从1986年起,校园里就有了大学生电影节,此后的三十多年从未间断。长期的坚守不仅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浙师人,也相继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影视创作者和研究者,如陆绍阳、何苏六、陈旭光、陈晓云等。因为有了电影节,与影视相关的课程、专业以及学科逐渐生长。2017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获批浙江省特色专业,戏剧与影视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影视文化在浙师大的宏扬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面前的这套戏剧与影视艺术书系,出自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的一群老师,是他们耕耘于戏剧与影视领域的一次结集、一次亮相。纵观这套书系,显示出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质:一是作者队伍趋年轻,大多数为80后或接近80后的新锐,如黄钟军、余韬、胡斌、李勇强等,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大学等的学源结构,提供给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他们因为年轻“不安分”而向全国以至世界各地“主动出击”,或参加各种戏剧影视会议而发声,或发起《映画台湾》之类的公众号而追新,如此等等,从而将影响尽可能辐射开去。这些“可畏之后生”思维活跃而敏锐,思想前卫而鲜活,易于并敏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方法,相应的学术研究具有较充分的新颖度、敏锐度,焕发着勃勃生机。二是内容涉及面广,戏剧电视电影网络摄影全覆盖。胡斌的《近现代江南昆曲教育》致力于昆曲这一戏剧门类的研究,全面把握近现代专业昆曲教育的整体面貌,系统梳理近百年的昆曲教育历程,进而对昆剧传习所、戏曲学校昆曲班和昆曲院团学馆三大部分的昆曲教育模式进行重点探析,总结出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人才培养规律为当代和未来的昆曲教育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借鉴。李勇强的《荧屏之戏:中国戏剧与电视剧改编研究》则将戏剧与电视剧打通,重点考察戏剧与电视剧的改编实践及互动发展,把握电视剧改编舞台作品的具体时代特征、审美思潮,总结改编实践存在的诸种问题及成功经验,并由此对中国戏剧与中国电视剧两者在全球化思潮背景中的互动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提供参考策略。陈爱国的《电视剧类型模式拓展》着力于电视剧的类型研究,全面、客观而科学地重新梳理各种类型电视剧的概念,按照总类型与亚类型的梯级结构,对所有流行的电视剧类型进行一次“大划分”,建立起一个类型体系结构,并结合电视剧演变历程的实践经验,探究各种类型剧的类型模式。黄宝富的《镜像的视野:自媒体、艺术电影与诠释》,集中探讨艺术电影,将那些因为文化的隔阂、审美的距离或资源的缺乏,而被遮蔽、被掩埋在商业化、娱乐化的喧嚣之中的艺术电影点亮;余韬的《冯小刚电影研究(1994-2017):社会、文本、认同》则聚焦冯小刚这一个案,进一步聚焦冯小刚电影在中国社会发展和观众观影需求的互动与对话领域,及其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变迁中所承载的“文化标本”性功能;黄钟军的《文化全球化下的蛋》敏锐捕捉热映的电影、热播的电视节目、电视剧,予以及时点评,并对娱乐生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林友桂的《摄影论道》以对平面摄影作品及纪录片作品的剖析,探讨现代化的摄影手段是基于什么来建构光影世界的,由此把握对于人生和影像关系的思考;邹贤尧的《缤纷舞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主体性建构》则试图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主体性问题,做相对集中地、专题式地、中观及微观地探讨。

目录

丛书

浙江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艺术书系

在售商品

38家店有售 新书31家
10.08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