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村庄里的陌生人

内容简介

《村庄里的陌生人》以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山村——黄村作为田野地点,以离农这一在乡土社会普遍发生的现象为切入点,探究了在现代性拓殖背景下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生成与发展问题。《村庄里的陌生人》主要尝试解答两个问题。一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在此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借鉴了社会认同理论有关社群关系的经典分析,着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城乡博弈对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建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二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具有怎样的特性,以及其对黄村学生的乡土或城市社会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在此分析过程中,笔者考察了乡土年青一代的“双重边缘化”问题。《村庄里的陌生人》的研究有如下一些发现。其一,与现代性对乡土社会的拓殖相伴的是对乡土社会的污名化。在此过程中,乡土居民普遍认同了这种污名并生成污名意识,从而对作为外群的城市社会产生价值偏好,而对作为内群的乡土社会则产生贬抑情感。其二,离农意识的建构是黄村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产生城市偏好和贬抑乡土价值观的过程。当黄村学生触摸的直接经验与外界传输的间接经验达成一致时,他们对城市社会的价值偏好和对乡土社会的情感贬抑便内化进其认知结构,进而生成个体的离农意识。但当前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建构过程具有虚拟性和片面性的特征。其三,当前的黄村学生是“悬浮”在乡土社会的。他们普遍缺乏在乡土社会中生产和生活的深度经验,由此而引发的结果是:黄村学生对乡土社会的情感趋向淡漠,而且他们中的有些人缺乏传统乡土居民所拥有的勤劳、节俭、能吃苦和坚韧等品质。其四,对于那些辍学而进入城市社会务工的个体而言,他们逐渐成为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无根”一族,并且经受着城乡社会的“双重边缘化”。

作者简介

赵忠平(1986一),现任职于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5年毕业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获农村教育学方向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评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长期从事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在《教师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课程·教材·教法》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

目录

丛书

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教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