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内容简介

从电影评论的喧嚣到电影理论的争鸣,再到电影史学的建构,中国电影学术正在凸显其不可或缺的史学品质,但也正在面临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其实,在100年的历史时段里,电影作为学术并非不言自明。相反,在主流学术界以及大多数电影研究者的心目中,“电影”很难与“学术”联系在一起。毕竟,在他们看来,电影是如此大众的艺术,电影圈又总是经久不息的是非之地。这样,主要建立在普泛化的文艺理论和感悟式的观片心得的基础之上的电影评论,一度成为中国电影学术界唯一存在的表达方式。中国电影学术有愧于100年来中国电影的灿烂和辉煌;对于中国电影学者而言,重写中国电影史,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和献礼的雅好,而且是历史的呼唤和表达的冲动,还是卸的责任和必须的承担。

作者简介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毕业后,一鼓作气地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和《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较为完整地建构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理论和历史;同时,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专业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中国电影史研究论文和电影批评文本;并在着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1896-2004)》、《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和《中国电影类型史(1905-2004)》等电影史学术专著的写作。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成果,经常得到国内外电影学术界的好评。美国《亚洲电影》刊物曾发表《中国电影史(1937-1945)》一书的评论;台湾《大成》“影剧报”称李道新是一颗“中国电影学术理论的新星”;大陆《文艺报》著文指出:“《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填补了中国电影批评史的研究空白,拓展了中国电影史学视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学术的发展。”

目录

丛书

博雅大学堂·艺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