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影视意象美学历史及理论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意象”论,萌芽于《周易》和《庄子》,形成于魏晋至唐代,成熟于明清两代。《影视意象美学历史及理论》旨在先前“中国古典意象论”架构和古典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观照,借鉴并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前后西方哲学与美学作中所积淀的思想成果,以中外电影名片和部分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为审美对象,以“同一性与差异性”为哲学、美学框架,对中华文化意象论和意象美学给以当代化、本土性的新的诠释、扩容与提升,实现当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综合化与个性化的对接与融合,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影视意象美学”。

作者简介

潘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影视学博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电影话语新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斯基》(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影视艺术传播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出版译著15部,代表性译著作品:《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冷山》(接力出版社,2004)、《布朗神父探案系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等。潘秀通:上海大学教授。主要著作:《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目录

丛书

中国电影史工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