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于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之中,在研究方法的掌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要真正实现“思维的跳跃”,研究者就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者“多因多果”的具体分析,而应尽力找出那些具有理论辐射力的变量因素,使之对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具有较为普遍的解释力。比如说在刑事程序法失灵问题的分析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条足以对各种程序规避问题都具有解释力的“理论线索”,并使得程序规避问题与该项理论线索之间的因果联系得到充分的阐释,那么,所谓的“因果律”其实也就不难推导出来了,研究者的理论贡献也就随之而得到了确立。以上就是笔者对法学研究方法问题所做的一些总结,也是对本书的研究脉络所概括的一些提要。本书的写作历经了三年之久,几乎所有各章的精华部分都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杂志上发表过,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引证效果。在收入本书出版时,笔者对各章又进行了修订、调整和补充,使得很多文章的篇幅都增加了一倍以上,不仅加强了理论上的论证,而且补充了很多必要的论据和经验资料。

作者简介

陈瑞华,1967年生于山东聊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2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法律程序的基础理论。独立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看得见的正义》(2000年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年版)、《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年版)、《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年版)。

目录

丛书

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进阶文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