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论摄影

内容简介

《论摄影》肇始于一篇论文——一篇关于由无所不在的摄影形象引发的美学和道德问题的论文。但是,我对摄影究竟为何物这个问题思考愈多,其引发的思绪便愈盛且愈显复杂。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出乎我意料之外),思绪不断——一篇关于摄影的意义及其发展历程的论文便铺展开来,直到我进展得足够远,致使在第一篇论文中加以勾勒,在随后的论文中加以记录,使展开的论点得以在更为理论化的方式下重新加以概括和阐述,并且能够兴尽而止。这些论文首发(以稍有不同的方式)在《纽约书评》上。如果没有该杂志的编辑,我的朋友罗伯特·希尔文思(I~~~~obeI·tSilvers)和芭芭拉·爱普斯汀(BarbaraEpstein)对我执迷于摄影学的嘉许,这些论文是绝无付梓的可能的。我谨在此向他们表示谢忱。还要感谢我的朋友堂·艾力克勒文(D0nEricLevlne),他诲我不倦,并给我以无私的帮助。

作者简介

1988年,在《芝加哥论坛》的一次访问中,苏珊・桑塔格的我和儿子戴维・里埃夫――本身也是作家――为他的母亲勾勒了一种惊人的形象:“她能够在同一个晚上去都市歌剧院,接着在里兹大饭店吃完夜宵之后,于凌晨两点到一个夜总会去听一帮新纳粹分子的无聊话,第二天上午再起来会见一些克里米亚的异端分子。这是一个好奇心永不满足,对世界的兴趣永无穷尽的女人。”自从1966年在美国出版了书名为《反对释义》的一些影响巨大的评论之后,苏珊・桑塔格就成了纽约知识界的一位大明星。桑塔格把关于艺术批评的传统观念抛在一边,形成了她特有的一种审美感,并且使形式优先于内容。人们同时看到她处于美国左翼的、包括女权主义在内的一切斗争的前列。苏珊・桑塔格于1933年1年16日生于纽约,她和姐姐在那里生活数年,远离住在中国做皮货生意的父母。她六岁时父亲死于结核病。她的母亲回到美国,和孩子们住在亚利桑那州,再婚后定居于洛杉矶郊区。苏珊・桑塔格在接受采访时几乎不谈与她父母的关系,但是在一篇短篇小说里,叙述者非常激动地谈起了父亲的不在:“每当电影里出现父亲伤心地久别之后又回到家里拥抱他的孩子或孩子们的场面时,我还是忍不住流泪。”她在青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一种罕见的精神上的好奇心。她讲到她常在好莱坞大街和葡萄树街的拐角上的一个报亭里买《党派评论》,而且大量阅读,她说“什么都读”。十五岁时她获得“中学毕业文凭”,立即进入伯克利大学。第二年在芝加哥大学注册,遇见了杰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菲力普・里埃夫,并在1950年嫁给了他(和他生了儿子戴维,又过了数年后离婚)。1951年获得哲学业士学位以后,苏珊・桑塔格定居于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在担任助教的同时继续她的学业。在牛津和巴黎小住之后,苏珊・桑塔格重返纽约,在新保守主义的《评论》杂志社里撰写社论。不过数学对她更有吸引力。她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呆了四年,在这个时期她主要写了第一部小说(《恩人》),这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相当热情的欢迎。不过把她推到纽约的舞台前面的却是她的评论。关于新小说(娜塔莉・萨洛特)、特别是法国电影的新浪潮(戈达尔、雷乃、布莱松)的评论,动摇了传统批评的一切禁忌。她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的《营地笔记》,认为存在着“一种健康的趣味和一种不健康的趣味,而一部趣味不健康的作品也可以甚至应该受到重视,恰恰是因为它是丑的……(节选自本书后记)

目录

丛书

实验艺术丛书

其他版本

全部(7)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