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泰戈尔儿童诗

内容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驰名世界的天才诗人,印度和孟加拉国人民虔诚地称他为“诗祖”“诗圣”。1913年,他把他的一部分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取名《吉檀迦利》,他因这部诗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以饱含慈父之情的笔触创作的儿童诗,是诗苑中散发着清香的奇葩,被各国评论家赞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无与伦比的佳作,对各国儿童情操的陶冶起过并仍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泰戈尔用一支彩色神笔描绘了儿童纯净奇特的内心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当老师》真实生动地反映学龄前儿童喜欢模仿的天性。孩子效仿老师为小猫上课,那一本正经的模样,小猫的形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洋溢着童趣。《聪明的哥哥》《小大人》中小看妹妹的那位哥哥的自我炫耀;弟弟没收哥哥的鸟笼、开箱取钱付给用人工钱、独自赴庙会等所作所为,展示了总被大人管束、偶尔受些委屈的孩子钦羡大人发号施令的天然心态和模仿得到的满足感。《心愿》《厌学》的诗行中,透露出上学的孩子对刻板的学校生活和过严的家教的厌倦,期望和小贩、花匠、水手一样,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泥土下面的学校》中,描写鲜花是就读于地下的学校、家住天上的学生,通篇弥漫着浓郁的童话气息。《捉迷藏》《两个我》写孩子幻想时而变成花开在树上,时而变成云“在阳光的河里修筑堤坝”,时而“把逮月亮的陷阱掘挖”,这表明神话故事的熏陶为孩子安上的想象的翅膀。诗人笔下的儿童世界超乎尘世的喧嚣,是圣洁而令人神往的。起外国读者共鸣的原因。泰戈尔儿童诗贯穿他的教育思想。诗人视教育为救国救民的重要途径,后半生致力于兴办学校。他一贯强调教师与学生应亲如父子,主张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自然。他说:“树林、藤蔓、新鲜空气、清澈的湖水、旖旎的风景……比考试、书桌和写字板更重要。”所以他的诗作里可以看到孩子当瓦工,造高楼;在草地上放牛;把酸奶送往千家万户;在窝棚上轰赶偷吃粮食的鸟儿……在将学生囚禁于教室,片面追求高分的情况依然存在的今天,读读传递泰戈尔教育思想的这些诗篇,是不无好处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文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译者简介:白开元,孟加拉语资深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常州,1965年被派往达卡学习孟加拉语。1969年毕业回国,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工作。现为国际广播电台资深翻译家、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