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H型高血压霍勇推荐2018观点

内容简介

2008年,我国学者首次提出“H型高血压”的概念,亦即“伴有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升高(≥10μmol/L)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并不是高血压和高Hcy的简单组合,当两者合并存在时,脑中风的风险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成倍地增加。当时,这在中国特色的脑卒中较冠心病更为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态势下,具有十分重大的慢病预防意义,可以说是首次揭示了我国脑卒中更为高发的一项新的可防可治的高危因素。2016年,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已出版的《脑卒中霍勇推荐2016观点》一书中,我们提到,早从1995年开始,我们研究团队就着手建立了涵盖3.9万人长达6.2年的流行病学队列,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提出:我国人群整体叶酸水平偏低,Hcy水平偏高,两者代谢通路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率高,这三者与高血压联合作用,是我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进而我们通过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21%)。历时20年,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脑卒中早期预防新思路。今年,我们又在此研究领域重点推出此书,旨在聚焦“H型高血压”,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这个对我国脑卒中预防至关重要的新概念,认识它,了解它,进而更有效地治疗它,以期更有效地遏制我国脑卒中造成的沉重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H型高血压”的概念已经提出近十年,在这十年间,其相关研究日趋完善,支持H型高血压概念的流行病学和机制研究越来越多,H型高血压的危害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控制H型高血压的获益也在更多的领域得以证实。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Hcy作为高血压新的合并危险因素之一,提倡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高Hcy的筛查。在此之后,经过多年酝酿,2016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发起、起草直至定稿的《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在国内多个杂志发表,旨在从我国高血压人群自身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人群特点、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高血压治疗方案,并为高血压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可能性。这些都是应对我国脑卒中高发而实施的重要策略,将为我国脑卒中防治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会长、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主任委员、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血管病学专科专家委员会ChineseBoardofCardiology(CBC)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亚洲心脏协会(AsiaSociotyofCardiology,ASC)会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主任等。《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期刊主编,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等。推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中国不断普及、规范和提高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引进、普及、规范和提高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引进了药物涂层支架、经导管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新技术,牵头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冠状动脉支架,并牵头实施了多项国际与国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先后帮助全国各地400余家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在29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培训班和研讨会,极大提升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整体水平。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下,先后协助出台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技术管理规范,推动成立一百多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培训基地和质控中心,建立起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认证、培训、质控制度;主持建立冠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使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从国家层面对介入病例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实时监控。主持编写了2009年中国PCI指南等一系列临床指南。担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长城会和CIT联合主席,连续15年主持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大力推动循证医学证据和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实施。推动中国心内科医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推动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同时,通过推动建立行业准入和质量控制等制度,促进了整个心血管内科行业的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推动了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规范、心血管内科专科质量控制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并创建了全国心内科专科医师网上申报平台。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科医师考试体系建设项目,对于构建科学的医师培养、评价和使用体系,进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国家心脑血管疾病人群防治工作积极投身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的防控事业,从国家层面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干预策略的探索、推广和深入落实。牵头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国内大的冠心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诊断、治疗以及人员培训的综合防治平台,同时建立了规范化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医师培训及患者教育模式,开发完成并推广使用患者注册、随访的网络平台,实现了网络随机、数据库管理、临床信息采集等功能;培训并组建了专业的冠心病研究团队,为科研工作的延续打下了基础。获中华医学会二等奖两项,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吴阶平创新奖”,第10届LumenGlobal“年度成就奖”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和八六三课题各一项,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牵头“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综合干预及转归的研究”“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比较效果研究”及“十二五“重大专项”“依那普利叶酸片预防脑卒中的上市后临床研究”等。已现已指导14名硕士研究生、44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六十余篇,主编学术专著35部。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