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诗边札记:在甘南

内容简介

人一过四十,就想找到灵肉的归宿: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样的追问中,越来越看清了自己的处境——过去的四十多年,只是偏执地追问这三个问题的精神求索过程。后半生,还得如此这般苦苦挣扎,像蜘蛛困守于网上,像战士深陷于无物之阵。幸好,还有文学,可以作为我前行之路上必要的物器,记录或彰显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幽微情怀。从诗歌到散文诗,从散文到小说,我慢慢找到了摆脱人生困境的方式:发现,反思,并呈现。那么,这《诗边札记:在甘南》里的文章,是如何写就的?起初,只因觉得国内时下的散文诗,不是自己格外喜欢的那种。在《散文诗》某年某期的“重磅”栏目里,我强调自己的散文诗观:“越来越觉得散文诗是一种开放的文体:不仅能诗意再现日常里的诗性、生存中的哲思、人世间的故事,更能深度发掘钩沉的历史、民间的意志和时代的精神。这文体,不是一个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小平台,而是一座直面世界拷问灵魂的大舞台。”基于此散文诗观,就静下心来创作。尝试了几则,拿给朋友看,他们说,有意思啊。这就给上了劲儿,连续写了几十则,《福建文学》《诗刊》和《文学港》先后拿去用了。2016年底,在《文学港》上发的一篇,获得第四届“储吉旺文学奖”年度优秀散文奖;2017年伊始,《散文选刊》第2期转载大部分内容。在这种鼓励下,又写了50多则,《美文》第6期“特别推荐”栏目推出20则,被《散文海外版》转载,《民族文学》又带走另外36则。由于文章的生成,大多是在阅读诗歌或创作诗歌时随于记在纸页上的,好多内容涉及甘南人的生存状态,所以给文章命名时,就名正言顺地命名为《诗边札记:在甘南》。至此,这被系列化的另类文字,就算是生芽、开花、结果了。甘南是我的故乡,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人称“小西藏”。这地方有农村有牧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分布于境内,藏、汉、回、土、蒙古等多民族共生共存,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彼此渗透,影响着故乡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皈依。据说,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地带生活,*容易诞生触及心灵的故事。或许正因如此,我在《诗边札记:在甘南》的写作过程中,融人了更多对故乡的历史文化、宗教风物和百姓生活的观察、反思和呈现,《诗边札记:在甘南》的文体,就由*初单纯的散文诗文本实验,衍变为随笔、札记了。而今,这些残片式文字,被汇集成书,列人中国作协2017年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交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个生活在中国西部的藏人,站在藏地甘南的天幕下,他对世界的认知、体验和想象,都会与你一一相逢。

作者简介

扎西才让,藏族,1972年生,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之一。作品见于《诗刊》《民族文学》《十月》《西藏文学》《飞天》《散文》《芳草》《红豆》《文学港》《青年作家》等60多家文学期刊,被《诗选刊》《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新华文摘》转载并入选50多部年度选本。获中国红高梁诗歌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海子诗歌奖、三毛散文奖等奖项。著有诗集三部。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