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修订本)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阅读原著,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文艺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包括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是文艺理论科学的最高成就。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不仅探讨了诸如文艺的产生、文艺的社会本质、文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探讨了文艺作品的构成、文艺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以及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欣赏等方面的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出现,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有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见解,是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求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去阐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主要线索,力求从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文艺史等方面去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和见解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意义,以避免使某些理论观点和个别结论僵化。我们认为,这样做将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进一步克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限于目前大学本科的教学时数,本书只编选、注释、讲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有代表性的文艺论著,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的文艺论著从略。这里,仅就本书的特点和编写工作说明如下:一、本书的结构。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看做一个整体。编选时按照原著产生的历史顺序,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线索。为此,我们在确定选目的起点和终点时,尽可能地前伸后延,前伸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后延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著名篇章。编选、讲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论著,对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编选、讲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文艺论著,对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二、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问题的论述,除了有关的通信、讲话外,大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经济学著作中,因此本书有些篇章只是摘录了其中与阐明艺术规律直接有关或具有深刻方法论启示的部分。编选时,既注意突出所摘录章节的理论重点,又考虑到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于读者循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顺序,体会和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三、本书注释部分,除保留原著的有关注释外,根据读者的需要而作了适当补充。对于读者比较熟悉的人名、术语、典故,原则上从简;对于读者较陌生的人名、术语、典故以及某些疑难的语句作了较详细的注释,以便于读者理解原著。四、本书采取单篇讲解和多篇综合讲解两种方式。这样可能使本书体例不够和谐统一,但由于某些篇章所论述的问题具有共同性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避免重复,采取了综合处理的方式,使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具有专题讲解的性质;讲解时力求科学严谨、忠实于原著,防止作任意发挥。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著的理论观点,讲解尽可能地联系文艺实际,并作必要的分析论证;但考虑到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没有更多地涉及学术界尚在争论的问题。五、本书从拟定选目到编写成书,前后经过了三年时间。1981年为应本科生和暑期讲习班教学之急需,曾校内铅印。1982年初本书由教育部确定为统编教材,随即在前教育部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召开了审稿会议。参加审稿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北京大学中文系等单位的专家。与会者对本书的选目、结构,以及各篇注释、讲解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六、此次修订,重新组织了写作人员,并对第一版中某些陈旧的观点进行了修改,篇目作了调整,以期适应21世纪大学生学习的需要。

作者简介

.

目录

在售商品

96家店有售 新书1家
1.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