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出版物研究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的文艺创作发生于特殊的战时,战争爆发后,原有的城市文化空间被强行打破。而原本处于大后方的城市如昆明、重庆、桂林、延安等地因为大批知识分子的涌入,出现了几个临时性的文学中心。其中桂林、重庆等借助于报刊等新闻媒介形成舆论中心:而昆明,则由以西南联大为首的学校、研究机构为其注入了新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大学文化现象。在这种大学文化中,文艺社团又是校园知识分子文艺创作的重要组织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学的新文学作家中,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李广田、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刘兆吉、赵瑞蕻、王佐良、林蒲、杨周翰、刘北汜、陈时、罗寄一、马尔俄、汪曾祺等,都与文艺社团关系密切。如闻一多,他曾先后担任过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冬青文艺社、新诗社、西南联大话剧团、剧艺社等指导教师;穆旦曾至少加入7个文艺社团,社团经历伴随着他整个西南联大的求学、工作生涯,文艺社团的出版物上发表了他20世纪40年代初的大部分代表作品。以上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相关作家的创作高峰虽然未必在联大时期,但是联大求学经历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在培养文学新生力量、推动新文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也使联大在整个国统区文艺界地位独特。回望抗战时期的昆明,之所以跃居为战时文化中心之一,这与西南联大文艺创作群体的整体贡献密不可分。云南地处边陲,教育西迁使得云南尤其是昆明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为云南带来了珍贵的文化资本。同时,云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淳朴的民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外来知识分子带来的先进文化精神与云南本土文化交流碰撞,形成了联大的多元文化形态。联大精神如今已内化为云南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气质,对加强云南的文化自信,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杨茜,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民族大学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民间文艺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主持在研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获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在售商品

12家店有售 新书12家
30.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