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20世纪精神分析批评话语研究

内容简介

西方当代批评理论有几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政治批评、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理论。这几种学说已经像血液一样融入了人文科学的各门学科中,成为它们理论构成的基本元素。精神分析作为贯穿当代批评理论始终的话语形态,也直接融入到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成为现代思想和话语的源泉。正如布罗姆所言:弗洛伊德的概念“早已开始融入我们的文化,而现在实际上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西方神话。”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虽然几经起落,但是精神分析批评话语经过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建构,已经构成了系统的理论形态,并且向外辐射到了其他许多批评流派,成为当代批评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世纪西方批评话语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理论形态的更新换代迅速,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旧的理论形态往往随着新的批评话语的出现而被抛出了历史的快车道。可谓是各领风骚十几年,没有长久不衰的批评理论。但是,作为西方批评理论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的精神分析批评话语,一直在批评理论的更迭中或显或隐的存在着。从弗洛伊德始,经历了荣格、拉康等人原创性的理论推进,精神分析批评理论话语在20世纪获得了不断发展,实现了本身理论话语的与时俱进。同时,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以其理论的影响力,辐射到了许多批评理论形态,如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存在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等流派中,形成了后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形态。可见,在当代批评理论话语中,精神分析已经成为构成其有机体的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把握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轨迹,既要从精神分析学自身的发展历程加以了解,也要扩展到相关理论思潮去考察,更要从宏大的社会思潮中去理解。这样,我们才能理清精神分析理论的整体轮廓。本书以20世纪为一个时段,综合考察精神分析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美学和文化批评话语的相互影响,从而勾勒出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20世纪的地图。主要研究精神分析批评话语的基本概念、批评话语的变迁及其展开。

作者简介

张良丛,男,1975年生,山东即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近几年主要从事审美人类学研究与当代文学批评,著有《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合著)《20世纪西方文论》(合著),发表论文、译文30多篇。

目录

丛书

学与思丛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