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无聊之在——对无聊的存在论阐释

内容简介

现代人们精神领域的空、贫瘠、匮乏和情感的虚无,意义缺乏连续性。对无聊的形而上学追问主要是针对心灵的-存在的-意义的。所以无聊作为一种模糊的、整体性的情绪,富有形而上学的启发性,它是关于原初的动机,是对自我认知的动机。而哲学研究就是要探究这种原初性,以及无聊哲学的不对称性。无聊作为本真的情绪是情感的不安宁,是对世界整体的追问,是对存在的基本体验的追问。同时无聊在哲学领域中的研究涉及解释学,作为解释工具对所有的生活领域的无聊现象进行研究。本选题借鉴前人的观点,基于自己的思想脉络从三个角度建构其哲学通达切入的可能性,即无聊与时间存在、无聊与现代性批判,无聊与自我救赎。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和今天心理学与人学的多维内涵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达“无聊”的形而上学。尝试着把无聊这个复杂的题目用哲学的观点连同作为显像的文化一起研究,把“无聊”、“虚无”、“空”、“匮乏”作为哲学思考的动机和方式,阐释无聊作为哲学的处身情态与意义的关联;以解释学的思考呈现无聊与人的生存境遇之间的关系,并对无聊在现代性中的现象进行批判。

作者简介

李昕桐,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就读于获得德国汉诺大学,后获得该校经济学硕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和新现象学研究。著有《震颤的身体——施密茨身体现象学》,近三年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道德与文明》等国*级和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