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国民收入分:理论溯源与实践发展

内容简介

《国民收入分:理论溯源与实践发展》对古典经济学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变迁予以系统梳理,同时结合资金流量表等宏观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各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宏观走向和发展趋势,包括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趋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和国际比较、国民收入分配与有效税率、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消费效应,最后从再分配的视角对各国政府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功能和效果予以解读。国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发展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客观把握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理论走向,是新时代创新和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原则。古典经济学创立以来,对国民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历经多重讨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古典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框架。工资和利润的边际生产力是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实现生产与分配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现代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基于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状态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和理论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在顺应经济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将在不断深化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认识中实现新突破。针对国民收入分配相关实证研究近年来依旧有着新的发现。21世纪初,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引发持续关注,而自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份额持续上升,增长幅度超过3个百分点,表明全社会要素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有所下降,并且以三个数据来源估算的劳动份额变动趋势基本一致。针对劳动份额的变动,按行业的分解结果表明,行业内劳动份额上升的组内效应大大抵消了增加值结构变动的组间效应,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份额的上升直接促进了全国劳动份额的提高。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增加值结构和行业内劳动份额的双重下降值得重视。按机构部门的分解结果同样表明,非金融部门的劳动份额上升是整体劳动份额上升的原因。针对住户、企业和政府的部门收入分配格局发现,2005年以来的十余年间,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份额下降明显,而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收入份额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与OECD国家相比,我国住户部门收入份额仍然偏低且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份额偏高,考虑国有企业的影响,进一步降低政府部门的生产税税负是未来提升住户部门收入份额的关键。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