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中国网络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伴随着网络的代际演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在犯罪中的地位几乎是伴随着网络的代际演变经历了同步演变,经历了从“犯罪对象”、“犯罪工具”发展到“犯罪空间”的三个阶段。网络技术和网络思维变革与网络犯罪罪情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网络对于传统刑事立法起着无法回避的弱化、异化、虚化作用,它对于刑事法律体系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增大,已经不再局限于刑事立法的一般框架和范畴,转而开始逐渐侵蚀它的基础理论架构。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正视网络空间刑事法律规则的整体不足,完善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体系,重视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深刻理解网络及其安全带来的问题,更新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传统安全观念,在国内法律和国际策略上进行及时调整,最终达到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络安全的目的。

作者简介

于志刚,男,1973年生,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至今,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教务处处长至今。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2013年受聘为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司法部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励。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郭旨龙男,1989年生,江西于都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国家公派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犯罪、非犯罪化、比较刑法。在《法律科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出版《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中国法制出版社年2013年版)等著作5部;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