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谢氏中医正骨传统疗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简介

接骨科是祖国医学之重要部分,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它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所积累之一整套理论和经验。自周朝起,外科便在医学中独立成为专科,称为“疡医”。《周礼・天官》中即有疡医下士8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记载。由此可见,远在周朝即已分科治疗。我国非常早之《黄帝内经》是一部非常完整之医书,其中对跌打损伤之症状、治疗等已有记载和论述。汉代华佗可称我国外科鼻祖,《后汉书・方术传》中说他精通方药,处方不过数种,心识锱铢,不加称量,针灸不过数处,即有特效。此外在《三国志》中对华佗之刮骨疗毒亦有详细记载,可见当时于骨科治疗方面已有惊人成就。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方》一书,详述了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须首先用纱布包扎、适宜固定处置,然后内服药物等,由此可见,远在晋代伤科即已有完整之治疗体系。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专论病因之巨著,其中即有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腕伤病诸候(凡九论)。唐代医学更为发达,当时设有太医院,分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按摩科设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此外,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详叙骨折治疗原则、复位牵引、杉木固定以及拔伸按正之手法等,为后世正骨奠定了治疗之基础。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共30卷,对伤症都有记载。其中“从高堕下第四”有方11首,为治折伤瘀血、止痛等方;“金疮第五”有方62首,均在临床上有很大实用价值。北宋宋慈所著《洗冤录》是我国非常早之法医专书,书中对骨节之认识已有了集中概念,其中亦讲到验伤检骨等,给伤科正骨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南宋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把复杂之病种归纳成为三个原因,即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六淫:风、寒、湿、暑、燥、火)和不内外因(凡不属内因或外因而发生病变),如此则使伤科之治疗更加明确。元代危亦林编著之《世医得效方》中记载手足各有六出臼四骨折,书中记载脊椎骨折之治疗须使用悬吊法,所用器材有剪刀、铁钳、桑白皮等,当时所用之麻药为乌头、曼陀罗等。可见此书虽然不是正骨专书,但对骨折的治疗亦有详细记载。明代亦设有太医院,分为13科,在13科中将元代以前之正骨科改为接骨科,确立了接骨科在折伤科中之重要地位及其独立性。薛己所著《正体类要》一书,详细论述了跌打损伤之症状及治疗,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亦有跌打损伤之记载。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疡医》虽是总论外科之著作,但对正骨手法以及内服药物、外敷药物等均有详细论述。清代乾隆年间,吴谦等人奉旨编修《医宗金鉴》。《医宗金鉴》一书中有“正骨要旨”一篇,其中关于正骨八法(即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各种伤症之外治、内治,辨证用药及手术固定等都有全面记载,并且叙述了治疗所用之器具,配有多幅插图,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较为完整之正骨著作。

作者简介

谢玉辉,深圳康栎美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谢氏正骨中医疗法”传承人,“谢氏传统中药炮制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周氏针灸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香港集大成医学研究院院长,郸城县中医疑难病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华佗中医学院中医学博士,国家三级健康管理师,国际抗衰形体协会中国区副会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谢氏中医五维立塑”疗法传承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曾先后受邀到CCTV2《对话》栏目担任特邀嘉宾受邀到杭州电视台《健康起义》栏目担任嘉宾,主讲“你的脊椎够健康吗?”受邀到浙江电视台《探索求真》栏目担任嘉宾,播出“弘扬国粹传统――探访非遗传承人谢玉辉”受邀到义乌电视台《健康养生》栏目担任嘉宾,主讲“如何了解预防亚健康”。受邀到浙江电视台《养生大国医》栏目担任嘉宾,主讲“守护孩子的脊梁”。

目录

—  END  —